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误读的千古名句:“学而优则仕”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庸俗

被误读的“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入仕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读书做官论很为人所接受,并且,有人将这种观念的源头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论语》中的名句——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赵恒有首著名的劝学诗《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其中“书中自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二句最为人所熟悉。作为一国之君的赵恒,在诗中罗列了读书的许多好处,其目的是劝人好学上进。赵恒之所以如此提倡向学之风,是与宋朝的基本制度有关的。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武力巧取天下的,所以,宋朝建立后,就制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国策,那就是抑武重文。从这一点来理解,“学而优则仕”确实有“择其学习优秀者而录用入仕”之意。

就连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中也说:“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然而,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并非后世人所理解的这种庸俗的读书做官论。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子夏的“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里面的优字通“悠”,指的是有余力,简单来说,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搞好学习的本身,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有余力了,才可以进一步考虑出仕。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即使是隋唐以后,形成了较科学完备的科举取仕制度,即使高中是状元、榜眼,最初的官职也低到让人难以理解。不过是进翰林院搞些文字校对工作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学习是陪伴人终生的大事。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正如孔子所说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希望大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机会就不要放弃学习。难怪古人会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样没学到。”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也足道】“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就可以当官吗?
学有余力
《子张篇》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国学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如何解释?
【30】长夜孤灯话《论语》——行天下邦国之道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