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梁万年

                                     发布时间:2009-4-2 

最近听了几节校内公开课,讲的都是诗歌,再联系到本学期听过的几十节课,总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要有的放矢,这个就是教学目标。2008年春天我在上海参加教育部一个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听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三位教师的公开课,他们都在课前公开亮标。而我们的教师没有这个习惯,这恐怕与教学目标不明确有关,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有关,也与教师教学随意性有关。比如我们的诗歌教学,教师对课程目标应非常明确,即: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没有目标,教师讲什么,不讲什么,学生不知道,听课的教师也不知道。

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问题。也许有教师说,课前不亮标是因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的确,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度预设,但并不意味着放弃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就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使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具积极意义的因素。但如果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形式去生搬硬套,就会找不到方向;把满堂问当作是学生主体性体现就更是荒谬了。

三是课堂导入喧宾夺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毅说,教师在课堂上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东西变成有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让课上得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千万不能,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都能注意课前的导入,但许多教师的导入没有紧扣文本的主题与特征,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看起来学生动了,课堂活了,但质量却没有提高,这就是由于对课文本身的情境重视不够,力气花到了文本之外,事倍而功半。

四是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泰兴洋思中学有一个经验,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据说,洋思中学教师上公开课,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准超过10分钟。应该说,这样的规定很有科学性。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是有限的,教师要在45分钟之内把一堂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点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一方面,不要寄希望于学生在一堂课内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外思考解决,不要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是要不要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新时代的高科技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说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一定要为我服务、为我所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工具的角色,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我们要始终明确,教与学才是课堂的中心,一切技术都应为这个中心服务。所以,凡是教师自己能够不借助工具讲清楚的,就坚决不要用。

六是课堂教学需要留白。新课改为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不是过去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标,对教材大胆取舍增删,在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上,更需点到为止,不应该生硬地把窗户纸捅破。很多问题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领悟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09.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的四种境界
预设与生成
备课的重要性
教师应学会把握课堂细节
评课应“以学评教”
课堂教学中的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