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要素视域下落实写作教学的两点尝试

本文字数:4019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一、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写作能力

语文的学习一定离不开语文知识和语用功能,所以,要想在教学中真实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把教材编写意图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必须要先弄清什么是语文要素这一个概念。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往往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都属于静态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要把这些静态的知识概念变成动态的能力运用,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两茎灯草》所属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学会具体写人的方法,而且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可以理解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具体生动地写好“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人,而是具体到一个有特点,有性格,有温度的人。这是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一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回到文本上,原著作者使用了好几种写人的方法,无论是语言、动作甚至是心理描写都有巧妙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不只停留在技法的生硬层面,怎样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在未来的写作中,可以熟练的用在描写人的时候,这才是“语文要素”最终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从语言这个角度来看看“语文要素”的形成和落实路径。在文章表面,语言总共只有四句话,说话的人分别是严监生的两个侄子、家里佣人和夫人。两个侄子的语言描写都采用了询问的语气,在说话中带着试探和一丝自以为是的肯定。大侄子是从人之将死要见自己的亲人传统习俗上询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双方人物的身份认真品味,还可以让学生读出大侄子的自信和一丝内心的期待。为什么大侄子会有这样的心理?第一,大侄子自信的觉得自己是严监生的亲人,比较了解他,这个时候严监生还没有断气是因为有什么重要的后事要交待,交代的对象会是谁呢?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知道,严监生的孩子还尚在襁褓之中,无法接受严监生的交代,赵氏夫人一介女流之辈(在古代,女性在家里的地位不是很重),因而只有自己才是严监生唯一要交代的人,所以他问:“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言外之意——我不就是你的嫡亲之人吗?这句话就是想要提醒严监生,自己才是其交代后事的主要人物。第二,我们还知道严监生是个财主,比较富裕,所以大侄子内心并不是伤感,甚至是一种窃喜,寄希望严监生在弥留之际分给自己一些财产。以上两点不是简单的读文本就可以领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一些关键的字词和语气词,比如“莫不是”“还有”这两个词,从字面意思上看,是一种询问,但是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意思和味道就全变了,反而把疑问的语气变成了一种肯定。同时我们还可以还原大侄子当时的场景和画面,想象出大侄子的面容和内心念想。

再来看看对二侄子的语言描写:“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儿,不曾吩咐明白?”在这句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侄子相对比较了解严监生,因为他询问的重点是银子,话题基本上有点靠谱。是不是二侄子就比较实在,没有其他的想法呢?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品味语言。老大和老二两人的语言描写除了内容不一样外,二侄子比大侄子还多问了一句“不曾吩咐明白”,就是这样的一句看似可有可无的补充句,也能看出二侄子其实和大侄子的想法一致。因为他看到老大前面询问无果,所以自己赶紧上来问严监生,想要立马得到结果。这里我们除了可以读出二侄子比大侄子灵活,更了解严监生外,还有一丝急切的心理,因为他也在觊觎严监生的家产。

以上两人的语言描写都只有一句话,如果我们简单僵化的把描写方法抛给学生,学生获得的也许只有一个概念性方法,根本不会灵活用在写作中,更不能把“一个人”的特点描写的具体生动,写出来的人也将会千人一面罢了。但是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两人的语言中一些语气词、闲话、补充语后,并结合人物的身份和环境,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就会越来越清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变得更加具体饱满。两个侄子的描写既有共同的特点和性格,又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人物的特点,是一个人物区别其他人物最重要的地方。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文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动作可以分为个体性动作和群体性动作,这篇文章都涉及到这两种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心潜意识的一种外化,有时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一些细微之间的动作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动作的描写也是我们学习写人的关键因素。群体性的动作描写主要是写了严监生病重之后家里的“诸亲六眷都来问候”,特别是提到了五个侄子“穿梭”过来配合郎中帮严监生抓药这个细节,还有晚上“挤”一屋子的人的场景。以上这三处群体性的动作描写不着痕迹,如果只是把这些描写当做一个正常的叙述,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对文中人物特点的把握,极大的损失了作者对人物精彩的描写。文章一开场,我们通过这些动作就可以看出严监生在家族中的地位,他的病重引起了整个家族的关注,甚至是平时不联系的远方亲戚,乡下熟人都在密切注视。

文章开头就用了“问候”“穿梭”“挤”这几个毫无温度的常态化词语来描写群体性人物的表现。作者描写群体性的人物时,语句表面看似热闹、充满人情味,实则在语言的背后我们读到了这些人的应付和没有情感的“忙碌”,此时严监生快要死了,大家的奔走、忙碌都是俗世人情。可是我们在仔细品读这几个词语时,不难发现,作为严监生身边亲密的人,他们之间好像有点“隔”,身份上他们是严监生的亲人,这样的关系此时显得如此的庸俗。彼此间除了一些外在的形式上“亲人”关系外,还有一点不外乎严监生是一个拥有万贯家产的财主,临死时说不定会给予这些“亲人”一些馈赠,所以,他们的忙碌其实是在忙给他人看,忙给将死之人严监生看。

文中动作描写最多的人物是严监生,描写严监生从快要断气到最后真正死去,作者用了这样的一系列动词:如“拿出来”“伸”“睁”“摇”“指”“点一点”“垂”等。这些动词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被亲人追问他伸出两根手指的缘由,严监生在不能言语,只能发出细微动作时的表现。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严监生典型的贪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要素的关键切口。因为,严监生就是一个典型且具有个性特点和共性特征的人物。写活这样一个人物,作者没有运用一句语言描写,更没有加以评价,只是把人物放在具体环境中,用动作来显出人物的特点。这样的“语文要素”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接受的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性知识,完全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本义,也离统编教材的真实意义越来越远。所以“语文要素”在这一课中必须沉入言语之中,带领学生在文本言语之中慢慢品读,细细咀嚼,严监生以及他身边出现的一干人等的性格特征才会浮现出来,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些人物就好像我们身边的熟人,我们不但了解他们,更能懂得他们的真实心意。

所以“语文要素”不是水中花,雾中月,它一定是依附在文本这个载体之上来进行写作教学,任何脱离文本的语言学习和写作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二、在文本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中学习写作知识

《两茎灯草》从文体上属于小说,单元的导语部分提示的“语文要素”就明确提到要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牵涉到人物这一因素,肯定绕不开小说这一文体,因而,我们可以“故事”的形式来教学。

首先,作者在写作这个故事时极具匠心,最经典的就是严监生临死时从被窝里伸出的两根手指,为什么不是一根或者三根?这个“两”很有味道,如果当晚点了一根灯草或者三根灯草,故事的走向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一根灯草就不会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如果是三根灯草,故事的情节就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因为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在矛盾之中形成的。这一点可以带领学生去讨论下,让学生明白写人需要把人物放在一个矛盾的情节中,这样在语言的张力之下才会形成新的意义。文中关于“两”的描写有很多地方,除了“两茎灯草”外还有“两笔银子”“两位亲人”“两个舅爷”,这些细节的刻画极具讽刺意义,让我们在嬉笑间感受到一个将死之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生命,而是一根无关紧要的灯草。但如此描写才让人物的形象饱满、有力,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与典型人物之中感受到,这样的方法也将会深深刻在学生的心灵中,内化为他们未来写作和阅读鉴赏的语文能力。

把人放在特殊环境中,也是写人的重要方法,只不过这样的方法不是显现游离在文章表面,属于隐性的知识范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文本中那些看似闲笔的部分往往体现的是作者真正写作意图,也是作者写作技巧的体现,这更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高明之处。利用闲笔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这些“闲笔”看似和文章的主旨关联不大,但实际上却是展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关键因素。所以“语文要素”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是需要我们根据文本的切实情况来安排教学,利用文体特征,遵循语文本质属性的教学才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中之重。

其次,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在这个人身上映射着整篇小说的价值意义,这个人物就是严监生小妾赵氏。当所有人都在询问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头是什么意思时,只有她独自在一旁伤心,她是真正关心严监生的人,文中用了一个动作“揩揩眼泪”,说明她一直在流泪,这是一个面对亲人离世时真实的表现。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给了她一定的温度,先是描写了她的伤心,接着又用肯定的语气描写了她才是真正了解严监生的人,所以她说出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头的用意时,没有等严监生有任何反应就直接“挑掉一茎”。赵氏的伤心不是做作,更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她和严监生还有一个“小哥”,在这个世界上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小哥和严监生了,特别是通过后文她直接挑掉一根灯草就可以看出,她不但了解严监生这个人,对于这个家族中其他人的性格特点她也是了如指掌。现如今严监生大去之日不远,小哥年岁尚幼,如果严监生死后,她和小哥就是孤儿寡母了,难免在这样复杂的家庭会受到外人的欺负。所以她的伤心落泪是真实的,是情动于衷的表现,她既哭严监生又哭自己。作者对她描写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安排,主要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正常的走向来写人。

简短的一篇小故事却蕴含着太多的写人方法,有些方法是可以一望而知的,有些方法则需要在言语形式的品味中慢慢显出。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是抓住一些显性的“语文要素”来教,可能就是从一个概念滑向另一个概念,学生即使学完一篇文章也仅仅掌握几个“概念上的写作方法”,根本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运用这些方法。所以,把写作方法搁置在文本中去教学,才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两茎灯草》的教学只是“语文要素”视域下落实写作教学的一个例证,无论是写作知识教授还是写作技法的应用都脱离不了语文要素的渗透。统编教材这些“语文要素”之间一定有着内在的关联和规律可循,这种规律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来具体落实。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和县城南小学)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文锦︱群文阅读的基本方略 ——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
听课回响(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材解读和教法指导(第2页)
特级教师的五年级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学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