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ros and Personality

论年龄,“爱洛斯”(eros)比弗洛伊德博士老多了。追根溯源,“他”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一位潇洒英俊的爱神;古罗马神话则称他为“丘比特”,其实是一回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将人的爱洛斯本能划分为两个层次:感官层次与精神层次。前者表现为人们对异性肉体的迷恋与追逐,后者则是对美德,对理性的追求。

人为什么会产生爱洛斯冲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在《会宴篇》中借阿里斯多芬的口加以解说。原始人并不只有两种性别,除了男性、女性之外,还有男女混合性。这些原始人身上的每种器官都是双重的: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两个生殖器。其它部分也是如此。

后来,天神宙斯决定把这些人劈成两半,就像为了剔核而把山梨切成两半那样。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人,被迫分为两半之后,每一半都十分思恋、向往另一半,它们相互间拼命地呐喊,拼命地挥舞手臂,拼命地想重新聚合在一起,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爱洛斯,起源于希腊神话,成熟于柏拉图理想国,包括了从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到性本能、爱本能的多层内涵,它是爱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也是关于爱和生命力的理念。

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弥,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崇”或“做功”......

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主体须面对客体。比如生物学家面对他所研究的动物,植物学家面对植物,物理学家面对各种物体,唯有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者,他所面对的——如果他真的能面对的话——是他自己。

人格,从来就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赫拉里都斯有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年幼时的好奇、多动、打破沙锅问到底,年轻时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与功名心,到了壮年,或许就变成一种对于他人的攻击性与对于自己的保守性,到了老年,甚至发展成暮年通病:固执、悭吝、保守。时光流逝、年龄增加,会导致个人人格的变化;而不同的境遇酿成不同的心态、性情,最终铸成不同的人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古人关于环境对人格之影响的颇为形象颇为通俗的描述。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着儒家与道家两大哲学思潮与人生观的巨大影响,它们的人格构成中,是各种对立之元的整合:出世与入世,执着与超脱,谨慎与狂放,理智与激情,玄淡与躁动,直率与矫情......

强调人格构成的动力组织,并不等于承认人格是一种变化频繁以至无法把握的东西。人格自有它相对稳定的一面,个体成熟的人格,总是以其主导面自足自立,成为区别于别一种人格的根本性标志。

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是将“爱洛斯”(人之“爱欲”)视为人格生成的决定性因素。

弗洛伊德之前的人格理论,对“决定”的探讨,尚徘徊于比较浅的层次,或者说,更注重“persona”的原始意蕴——“面具”。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弗洛伊德第一次摘下这个面具,在一个深潜的层次——无意识(或者说本我)领域,找到了人格的决定因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被称之“深层心理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体性的伦理规范,对于特定时空中的个体而言,也是一种面具。

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即着重先天性气质对人格的制约,也着重后天经验(尤其是童年时代的经历)对个体任何的影响。“爱洛斯”,是综合了后天与先天两种因素的心理潜质。

浮在海面的部分,与海之上的世界相接触,感知着风和日丽或电闪雷鸣;潜于海底的部分,神秘莫测,伴随着它的是无边的暗夜与无尽的幽蓝......而在这两部分之间,也就是被海涛不断抚摸或撞击的那一部分,是一个“中介”。向下,它诉说着外部世界的绚丽多彩、世态炎凉;向上,则私语着海底的暗流、幽深、光怪陆离。“中介”的身份或位置也是不固定的,涨潮时,它潜入水下,与海底部分合为一体;退潮后,它重见蓝天,成为了海面部分。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地图。这就是“地图”上的三大区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潜意识,以及我们要谈到的性本能,构成了爱洛斯人格的两大基石。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曾宣称:“我们可以把压抑看成一个核心问题,把精神分析理论的全部内容与压抑联系起来。”

对于精神病医生来说,理智的抵抗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情感的抵抗。

可以这样说,没有对潜意识的发现与研究,也就没有精神分析学说,当然也没了“爱洛斯人格”的发现和阐述。

潜意识、性本能,再加上释梦——这是精神分析宏伟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在这三大支柱中,潜意识是最基本的理论。

潜意识论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精神病理学阶段(1890-1897)。在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中出现。该书发表于1895年,一般认为,这一年是精神分析的起点。

接着是心理学阶段(1897-1914)。括号里的时间告诉我们,这一阶段实际上横跨了爱洛斯人格理论的前后期,因此,潜意识不仅属于前期的“心理地形图”也与后期的“人格结构图”紧密相关。

第三阶段是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阶段(1914年之后)。从二十世纪开始(以《释梦》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为标志)。精神分析就不在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主题,甚至也不仅仅属于心理学,而是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美学、神话学、民俗学,应用到宗教史、史前史、教育史......潜意识不仅仅限于解释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压抑及症状,而推而广之,去解释人的许多活动领域,解释人类文明、科学创造、艺术审美以及道德、宗教之起源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在这阶段,弗洛伊德的后期人格理论已经形成,而后期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我,与潜意识有了千丝万缕以至于彼此难分的联系。

潜意识理论在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拧成它自身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被压抑了的经验;幼年时期的性冲动;生本能与死本能。

人之做梦,还是向人类童年的“倒退”。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倒退”有着“精神考古”的作用。

尼采说,在人的梦中“存留着我们不再能径直到达的人性的原始部分”。

本我的需要或愿望就是避苦趋乐。苦,来自能量的积累;乐,来自能量的发泄。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重演人类种族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的进程,重演种族的进程。

自我对本我的满足除了“替代满足”和“延迟满足”外,还有就是“不予满足”,也就是压抑。

没有爱洛斯的移位和升华,就没有人格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为什么会反对弗洛伊德的学说?
心理学流派之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及其发展概述上
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