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丨除了“仄起平收”,原来写对联还有这样的规则

原创 佘国武 语言文字报 2023-01-18 16:00 发表于北京

编辑说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准备张贴春联,增添喜气。撰写春联要遵守对联的一般规则,比如“仄起平收”。

那么,当对联中有多个分句时,每句末字的平仄要如何处理?湖南省娄底市佘国武考察了古代文人对联,认为上下联最后两句末字的平仄要不同,这是“次尾异尾”规则。请看——


人们在写对联的时候,都知道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平声,称为“仄起平收”。如:
赠李竹吾
曾国藩
文涵万古江山气;
道续千年丝竹声。
上联“气”为仄声,下联“声”为平声,这副对联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那么,当上下联中都有两个以上的分句,各分句末尾字的平仄该如何安排呢?
分句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它的最后一个字是节点字,必须讲究平仄,读起来才朗朗上口。笔者发现前人撰写对联时,上下联倒数第二个分句的节点字一般和最后一个分句的节点字平仄不同。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次尾异尾”。如:
挽乳母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上联中,最后一个分句的节点字为“月”,仄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节点字为“携”,平声,它们的平仄不同。下联中,最后一个分句的节点字为“年”,平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节点字为“理”,仄声,它们的平仄也不同。这体现了“次尾异尾”规则。
虽说前人都遵守“次尾异尾”的创作规则,但是相关对联论著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规则,如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就没有说明。倒是晚清吴恭亨的《对联话》中有与这个规则相关的话:“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朱恂叔言上联如果有十个分句,前面九个节点字为平声,第十个节点字为仄声。这样安排平仄,总感觉很呆板。吴恭亨所记朱恂叔之语,也许是闲谈之语,并非严谨的学术断语,因为朱恂叔自己也并未“身体力行”。如其题戏台联:
嬉笑怒骂,俾愚夫妇皆知,较胜史上劝惩法;
离合悲欢,从真性情看出,都是场中歌哭人。
上联第一个节点字“骂”为仄声,可见前面的分句并非全是平声。但朱恂叔要求倒数第二个节点字为平声,则道出了对联的一般创作规则。

为什么会形成“次尾异尾”规则呢?一是语义表达的需要,两个节点字,一平一仄,更能显示停顿和结束。二是诵读的需要,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富有节奏感。
在清代,“次尾异尾”规则虽然还没有被写进对联格律,但许多文人早已如此实践了。他们的创作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于是“次尾异尾”规则便风行起来。
对联创作的高峰时期是清朝,当时涌现了许多对联大家,他们都遵循“次尾异尾”规则。下面举例说明。
李渔著有《笠翁对韵》,是有名的对联家,如《寿陈太夫人八十联》:
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
其中“迁”“阅”分别是平声、仄声,“起”“陵”分别是仄声、平声。符合“次尾异尾”规则。
梁章钜累官巡抚,以联话著称,他写有《贺阮元加衔联》: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联中“阶”“傅”分别是平声、仄声,“肄”“光”分别是仄声、平声,也符合“次尾异尾”规则。
曾国藩,封毅勇侯,是晚清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湘乡派的旗手,他的对联可谓我国对联创作的高峰,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吴恭亨在《对联话》中言:“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联语集注》刊有曾国藩楹联154副(不含自箴语)。这154副中,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有121副,其中符合“次尾异尾”规则的有120副,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撰联非常讲究“次尾异尾”规则。
彭玉麟,湘军水师将领,累官兵部尚书,秀才出身,好楹联。岳麓书社出版的《彭玉麟集》刊有他的对联111副,其中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有73副,在这73副中,符合“次尾异尾”规则的有72副。如:
题南昌曾文正公祠
总六师于洪都,想当年盘根错节,百战不回,是何等公忠,是何等果毅,鲰生叨侍坐,曾经南浦西山,共听龙愁鼍愤曲;
颂九重之祀典,喜从此俎豆馨香,千秋勿替,正所谓崇德,正所谓报功,丞相有专祠,永奠东湖北岸,消尽金戈铁马声。
联中“山”“曲”分别是平声、仄声,“岸”“声”分别是仄声、平声,符合“次尾异尾”规则。
其中不符合这一规则的是如下一联:
六言联(集句)
满招损,谦受益;
勤补拙,俭养廉。
这是集句联,不能改变文字而适应平仄,只能算作特例。再说作者自注:“光绪乙酉新秋强病,腕于南海沙角炮台军次,南岳七十二峰樵叟雪琴。”可见其为自箴联,是自用的,非赠人,因此不那么讲究。

综上所述,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可以得知在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中,须遵循“次尾异尾”规则。
笔者在对联创作中也十分注意遵守这一规则,现摘录一联,与大家分享:
题双峰县九峰山森林公园牌楼
坪中古杏,岭上慈航,观峰势禅情,略与衡山同气度;
侯府文华,蔡门显绩,思雄才鸿业,莫轻胜迹负登临。
这副对联应双峰县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之邀而题。九峰山有800多年的银杏树,有定慧寺,山下有曾国藩和蔡和森故居。联中“情”“度”分别是平声、仄声,“业”“临”分别是仄声、平声,读来抑扬顿挫。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1月11日文章《谈谈对联撰写“次尾异尾”规则》;作者: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教研室/佘国武;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苟莹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对联的平仄(一)
[转载]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六要素
对联知识集锦(八)对联学堂第二讲:学习马蹄韵
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及禁忌
【知识】楹联格律 平仄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