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宋初为什么要对武庙中的配享武将进行调整?[宋太祖]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之后,采用一系列措施抑制武将权力,以防历史重演,巩固赵宋江山。


乾德元年(963年),他将目光看向了历代武将的聚集地——武庙。

宋太祖

一、以白起“不武”为由重定武庙配享名将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始置太公尚父庙”,“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尊太公望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遂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仍以白起、吴起、张良等十哲配享。

此后历代对于配享武将进行调整,到了宋初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为七十二人。

乾德元年,夏,四月,宋太祖去了武庙。

丁亥,幸国子监,遂幸武成王庙。

宋太祖先去了国子监,看了文庙中一众配享孔子的文人后,又去了武庙看看

这绝对不是心血来潮。

姜太公塑像

结果这一去,就“看”出了问题。

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去之。

宋太祖看到武庙所绘的名将中竟然有杀降的白起,命令将他移出武庙。

武将出身的宋太祖怎么会不知道白起自建武庙起就是“武庙十哲”之一呢?

他的这一次行动是有备而来。

皇帝的行动,自然需要聪明的大臣来配合。

时左拾遗、知制诰高锡上封,议武成王庙配享七十二贤,内王僧辩以不令终,恐非全德。

大臣高锡很适时地上书,说武庙七十二将中的王僧辩“以不令终,恐非全德”,也不该配享武庙。

高锡这个人,很有才华,从后汉到后周再到北宋,很机灵。不过他官声不假,多受贿贪渎,诬陷构陷。宋取代后周时,他“弃官归京师”,后来走了宰相范质的门路才重新在宋为官。

秦国武安君白起

宋太祖看到高锡的上书,眼前一亮,立刻下令对武庙配享的七十二武将重新审定。

寻诏事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高)锡重铨定,功业终始无瑕者方得预焉。

宋太祖让高锡、张昭和窦仪三人重新议定武庙七十二将,他要对武庙七十二将进行大换血。

二、重选标准:重道德,轻军功

宋太祖给出配享武庙的标准是:功业终始无瑕者。

这个判定标准是重道德,而非军功。

他要选善始善终,从一而终,道德无污点的武将。

这其实是用要求文人的标准来要求武将的。

按照宋太祖的标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将将被移出武庙。

很快张昭、高锡等人就拿出了方案。

退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

加上宋太祖钦定移出的白起,武庙七十二将要换掉二十三人,无疑是大换血。

武成王庙

这些为何要移出武庙?

因为功业不是“始终无瑕”。

吴起则非命楚国,孙膑实刑余之人,廉颇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菹醢而受诛,亚夫则死于狱吏,关羽则为仇国所禽,张飞则遭帐下所害……

这样的选取标准很明显没有说服力。

其实在宋太祖下令高锡等人“别加裁定”武庙七十二贤时,就有人反对。

兵圣孙膑

其中大臣祕书郎直史馆管城梁周翰就是代表。

梁周翰是宋初文学大家,他与高锡、柳开、范杲等提倡恢复古代淳实文风,开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时有“高梁柳范”之称。

他上书反对重新铨定武庙七十二贤。

臣闻天地以来,覆载之内,圣贤交骛,古今同流,校其颠末,鲜克具美……今若求其考类,别立否臧,以羔袖之小疵,忘狐裘之大善,恐其所选,仅有可存。

梁周翰认为自古以来人无完人,“鲜克具美”,若是以小瑕疵忽视一个人的大善,按这个标准,武庙七十二将就没有几个可以入选的。

梁周翰甚至说圣人周公、孔子都有“小疵”的。

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能非今。

梁周翰反对重新议定武庙配享先贤,自唐至宋二百多年,古人选择了这七十二将,后人不该非议。今人可以议论古人是非,后人也就能议论今人是非。

对于梁周翰的上书,《宋史》的记载只有两个字:不报。

乾德元年六月癸巳,高锡张昭将议定的方案上交朝廷。

移去白起等二十三人,必须要新的二十三人补充进来。

升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咸、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

这个方案交由朝廷讨论。

最终宋太祖采纳了高锡张昭三人的方案。

诏塑齐相管仲像于堂,画魏西河太守吴起于庑下,馀如昭等议。

不过宋太祖还是进行了微调,把管仲升为“十哲”之一,取代了白起,塑像配享姜太公左右。吴起也被最终没有移走 ,但是由堂上“十哲”退到了庑下,由正堂移到了偏殿。

吴起像

三、敲打武将,要做功业始终无暇之人

宋太祖“幸国子监,遂幸武成王庙”,然后重新选定武庙七十二将,是有着政治考量的。

宋太祖武将出身,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后“重文教、抑武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他先去国子监,后去武庙也是重文轻武的表现。

他去国子监文庙,没有对孔子的配享文人说什么,却对姜太公的配享武将指指点点,这是有意敲打武将。

他给定武将入庙标准是:功业始终无暇。

看起来很荒唐,因为他自身就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宋太祖赵匡胤

但是为统治考虑他必须提出这个标准,这是告诉后世武将,你们要保持“功业始终无暇”,要一直忠君爱国,不能有污点。

反对宋太祖重定武庙武将的,梁周翰的意见可谓一针见血。

除了提醒宋太祖不能以今非古外,他更是强调:

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况其功业穹隆,名称烜赫。樵夫牧稚,咸所闻知;列将通侯,窃年思慕。

若一旦除去神位,摈出祠庭,吹毛求异代之疵,投袂忿古人之恶,必使时情顿惑,窃议交兴。景行高山,更奚瞻于往躅;英魂烈魄,将有恨于明时。

配享武庙的七十二将都是人雄,都有瑕疵,不能以瑕疵否定他们的功业,不能“吹毛求异代之疵,投袂忿古人之恶”,让名将英魂有恨。

在道德和功绩方面,你如何选?

宋太祖选择道德至上,功绩可以靠边站。

韩信被移出武庙

被宋太祖清除出去的很多名将都是历史上有显著军功的国家英雄。

而宋太祖新增入武庙的某些武将军功不显,贡献和其他名将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

有时候,理想和现实是悖论。

宋太祖以及以后的宋朝统治者着需要的是老实本分的武将,而不需要有抱负有雄心有进取心的武将。

一切为了统治需要,武庙英雄大换血是另一种杯酒释兵权。

四、以今非古,后人也能非今

梁周翰劝阻宋太祖时曾说:“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能非今”。

到了宋徽宗时期,他就对宋太祖时议定的武庙祭祀名单进行了大的改动。

被宋太祖移出的白起、孙膑、廉颇、韩信、关羽等人又重新进入了武庙,而周德威、符存审等人又被清出。

这个改动算得上是否定了,基本重新回到了唐时的样子。

而且宋徽宗还大肆封赏关羽,使得关羽由人开始向神蜕变。

关羽像

不知道宋太祖泉下有知,会是何种感想。

而到了元代,武庙配享名单大幅度削减,重回了最简朴的状态——“武庙十哲”。

这还是元代统治者为照顾汉人感情而作出的让步,毕竟元代没有把大量蒙古名将排进去挤占名额。

而到了明朝,明太祖直接不设武成王庙了。

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上曰:“太公,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明太祖认为姜太公是周王臣子,封他为“武成王”,则是与周王并列,无君臣之分,违背礼制。于是不设武庙,顺带也不用武举。

姜子牙像

国家不设武成王庙,而随着关羽、岳飞崇拜在民间越来越盛,关帝庙、岳飞庙也渐渐取代了武成王庙,成为了新的武庙。

就如武庙本身,随着时代的变化,主祭的对象从最初的姜太公变为岳飞、关羽。

武庙十哲还是武庙七十二将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十哲或七十二将的具体人选都有不同看法,这本是正常现象。

一个时代要塑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或者道德导向。

在宋初,宋太祖需要把武将塑造成始终忠心、仁义的武将。

这其实是用塑造文人的那一套东西来要求武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得之可得天下」的奇才,可远远不止梅长苏一人| 阿信荐书
赵匡胤祭拜武庙,为何看到白起就把他撤下?宋朝为何增减武庙人员
越南武庙供奉18位名将,有12位是中国人,他们为何要这样设置?在
唐朝武庙64名将和宋朝武庙72名将,哪些人名列其中?
武庙十哲
唐宋武庙十哲三大将:都被赵匡胤搬出武庙,一位宋徽宗又请了回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