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詹贤章: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心内外膜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一例|电生理实战七人谈

经典临床病例  抽丝剥茧解析
身临其境讲解 

课程由7位国内知名电生理术者轮流主讲。通过结合具体临床案例,从术前心电图解析、术中电生理鉴别诊断及导管消融策略等环环相扣的步骤等入手,一步步剖析各类电生理手术的要点和难点,帮助学员快速汲取要点精华,提升专业素养。

<<本期主讲>>

詹贤章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核心专家

  病例介绍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63岁。2009年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前降支支架植入术;

(2)2012年5月出现心悸、头晕,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未见狭窄,同期行ICD植入术;

(3)2013年2月至5月,出现“电风暴”,ICD频繁放电(见表1),药物治疗无效;

(4)心电图示陈旧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31%。

于2013年5月20日在全麻下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表1  VT发作及ICD治疗情况

分步解析:

ICD程控显示,从2013年2月13日至5月17日,共发生21次VT事件,其中一天ICD放电治疗即达8次;ICD先后共放电治疗31次。

图1  首次导管消融前心脏超声检查

分步解析:

经胸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室舒张、收缩末径分别为64mm、54mm,左室射血分数为31%,左室心尖段、室间隔及前壁中下段室壁变薄,搏动基本消失,心尖部向外膨出,呈矛盾运动。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后超声改变,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未见附壁血栓。

导管射频消融

此患者的心律失常为缺血性心肌病室速,ICD术后出现频繁放电治疗,具有导管射频消融适应症(Ⅰ类)。据文献报道,此类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消融成功率高于单纯心内膜消融。

在全麻下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为便于导管在左室前壁、外侧壁心外膜标测消融,采用后壁路径穿刺方法。在三维Carto系统(首次)、EnSite系统(第二次)指导下进行标测及消融。

标测策略:

(1)应用消融导管电极进行逐点标测,或应用冠状静脉窦电极(CS)进行多点标测;

(2)在窦性心律下进行基质标测;

(3)心动过速时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则进行激动标测,标测心动过速时舒张期电位,结合拖带标测技术,进一步验证折返环的关键峡部。

消融策略:

(1)基质消融(采用功率控制、功率35W,盐水灌注模式);

(2)对室速关键峡部进行重点消融;

(3)心外膜消融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膈神经走形定位。

消融终点的评价:应用消融前诱发条件于心室刺激诱发,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

图2 电生理检查和心内膜标测过程中记录到的室速图形

分步解析:

电生理检查和心内膜标测过程中诱发5种不同形态的室速,室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均不稳定,需行电复律。5种形态室速中呈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图形者分别有4种、1种;多种形态室速考虑:病变心肌存在一个关键峡部,心动过速时共享峡部伴有多个不同的出口,或存在多个峡部,存在多个不同的折返环。


图3  窦性心律下心内膜三维标测图

分步解析:

逆行主动脉于左室心内膜逐点标测,结果显示左室间隔部、心尖部及前壁标测到大面积的低电压区,可标测到明显的延迟电位(浅蓝色点及黄色箭头所示)。


图4  窦性心律下心外膜三维标测图

分步解析:

左室心外膜逐点标测,于前壁靠近间隔、心尖部标测到低电压区,其范围较心内膜小,亦可标测到延迟的电位(浅蓝色点及黄色箭头所示),其中低电压区中部可标测到非常延迟的电位(深蓝色点及黄色箭头所示),提示此部位基质极差。


图5  窦性心律下进行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消融

分步解析:

心外膜放电前先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消融靶点与冠状动脉之间的关系,两个不同投照体位显示,消融区域与冠状动脉具有一定的距离(右侧X线影像图所示);消融导管远端起搏,未出现膈神经刺激。在心内膜(左侧三维图)、心外膜(中间三维图)低电压区域进行大范围基质消融(三维图中深红点所示,设置功率35W、盐水灌注速度为17ml/min),使消融部位异常电位振幅降低或消失。


图6  基质消融过程中出现VT6,终止后心室刺激诱发VT7和VT8

分步解析:

窦性心律下消融过程中触发VT6(左图),继续消融过程中此种室速周长逐渐延长并终止。于心室行Burst刺激(S1S1 = 280ms)仍可诱发VT7和VT8(中、右图),其QRS波时限较VT1-VT6更宽,下壁导联呈“QS”型,考虑出口更靠近心尖部。


图7  左室心外膜心尖部加强消融

分步解析:

基于VT7、VT8形态特征,考虑其出口靠近心外膜心尖部,于此部位加强消融。加强消融后反复Burst刺激(S1S1 = 280ms),不能再诱发心动过速,达消融终点。右图为心内外膜联合消融三维电解剖组合图。


术后定期随访,按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除应用“美托洛尔”外,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ICD程控随访,68个月内仅出现2次ICD-ATP治疗,于2018年10月更换ICD;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于2019年1月,出现持续性缓慢型室速,频率约120bpm,ICD及药物治疗均无效,体外电复律亦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患者心衰加重,但血压稳定。于2019年1月10日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因首次心外膜消融面积较广泛,心外膜心包出现粘连可能性大,故再次消融策略采用逆行主动脉途径进行心内膜标测与消融。


图8  心动过速心内激动标测结果

分步解析:

术中室速呈持续性发作。在EnSite系统指导下以CS(10极)电极行左室心内膜多点标测。激动图(左图)结合电压基质图(中间)显示,初步判断室速机制为激动围绕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大折返(左图黄色箭头所示),但部分激动出现缺失(绿色虚线之间的“致密疤痕”),在室壁瘤上方局部标测不到电位(右图,CS电极未记录到电位),毗邻部位可标测到碎裂低振幅电位(见图9),考虑此部位激动可能通过心肌中层或外膜传导(折返环路经过心肌内或心外膜),因而心内膜几乎标测不到电位,亦有可能此部位导管贴靠不良所致。


 图9   “致密疤痕”旁CS12拖带(室壁瘤上部)

分步解析:

于“致密疤痕”旁CS12可记录到低振幅碎裂的电位,此处拖带:起搏图形与室速图形几乎相同,未见QRS波逐渐融合现象,呈隐匿性拖带;起搏后间期-室速周长(PPI-TCL)=4ms;提示此处为折返的关键峡部。起搏信号至QRS波起始间期短,提示此处靠近关键峡部的出口。


 图10  室壁瘤前方拖带

分步解析:

于室壁瘤前上部记录到振幅相对较大的V波(此处心肌相对正常),此处拖带可见QRS波融合现象,起搏图形与室速图形存在差异,但PPI-TCL=4ms,提示拖带部位靠近折返环路,提示激动围绕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折返。


图11 于“疤痕”处放电消融

分步解析:

于“疤痕”处(关键峡部)放电消融,心动过速终止(左侧三维图所示),靶点约位于心尖部室壁瘤上方(右侧X线影像图所示)。心动过速时消融导管远端可记录到细小的舒张期电位;室速终止后,消融导管远端局部可记录到延迟的电位。继续在附近区域巩固放电消融。


 图12  消融效果评价

分步解析:

消融后反复于左室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消融成功。


第二次消融术后已随访近19个月,心动过速未复发。ICD随访未记录到ICD治疗事件。


图13  第二次术前、术后超声随访结果

分步解析:

复查心脏超声结果显示,第二次术前(2019年1月,上图)、术后(2020年7月,下图)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但患者心衰症状术后明显缓解,随访中无逐渐加重表现,心衰得到控制,未再次因病情反复而住院。

本病例总结

本病例心律失常为缺血性心肌病室速,首次导管消融前出现“电风暴”现象,导致ICD频繁放电治疗,具有导管射频消融适应症。术中记录到8种形态的室速,血流动力学均不稳定。应用心内外膜联合基质标测及消融策略,达消融终点。ICD程控随访,68个月仅发生2次VT事件,ATP治疗成功,未出现放电现象,首次消融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第二次消融前出现顽固性缓慢型室速,ICD治疗、药物治疗及体外电复律均无效。在心动过速下于心内膜进行激动标测,结合拖带标测,结果显示室速机制为激动围绕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折返,在室壁瘤上方关键峡部消融获成功。第二次消融术后已随访近19个月,心动过速未复发,未再次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基质明确,机制大多数为折返,其折返环可能位于心内膜、心肌中层及心外膜,可形成3D折返环路;提示此类室性心律失常行心内外膜联合消融可提高成功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度盘点】万征教授盘点2015心律失常领域进展
【心脏电生理】十九、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综述】如何消融心肌深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EP讲堂】李海鹰教授:心包腔解剖及心外膜标测与消融
左室顶部室早经心内膜、穿间隔反S弯、穿心包心外膜消融失败咋办?
【射频消融理论与实践】非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导管消融治疗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