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基础

(一)精气血论

 精、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以及人体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于肾中,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来源于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之精气。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照、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对人体的生命十分重要。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血,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精与血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之分,但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概括为:精能生气,气能化精,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精血同源。人体的心理活动,是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而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又是精、气、血是否充盈及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二)形神合一论

 形神合一论是中医学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很多地方则又是具体指心理活动。 

 人身之神: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也就是对以精气、营血、津液等为物质基础的脏腑经络全部功能的高度概括。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中医学中总结为“神为生之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而不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中医学中的“形”和“神”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形是指形质、形体、形态而言。形质是有形的物质。形体是由形质所组成的结构,形体自然具有一定的形态。“神”是无形的,但既不同于物质的“气”,而又和“气”密切地联系着。 

(三)心主神明

 在中医学中强调“心”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谓神明之心,乃产生人之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主神明论是中医学用脏象学说一元化地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学说。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神到底由何脏所藏,何脏所主?目前中医学有两种不同的争论。以《内经》为代表的“心神说”: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受其影响,《内经》以后正统的提法都是如此,甚至当今的中医基础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这种学说的产生,有人认为可能和当时人们对脑的认识不足有关。但是,据《内经》记载,那时就已认识到了神与脑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内经》以后,随着社会实践、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神,尤其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理之神与脑的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明代,李时珍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到清代,诸医家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之下,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脑主记忆”说(汪昂)、“强记健忘由脑”说(王学权)、“灵机记性在脑”说(王清任)、“脑散动觉之气”说(赵彦晖)等。时至今日,人们对脑的认识更加普及、更加深化。“心脑合说”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中将更有实际意义和发展前景。 

(四)五脏情志论

 在中医学中将人的精神情志的变化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故称“七情”。在七情和五脏的关系方面:中医学将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七情分属五脏,一般认为喜属心,怒属肝,思属脾,悲、忧属肺,惊恐属肾。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情志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五脏的功能失调。 

 气机与情志密切相关。气在人体最基本的运动叫气机,升降出入则是气的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情志所伤则导致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紊乱,引起心身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此可见,虽然情志致病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多种多样,但是其基本病机在于气机失常,有的是气滞不行,有的是气机紊乱,有的是升降反作。因此各种不正常的情志活动皆可导致脏腑的气机紊乱,伤害脏腑而发生病变,诱发或加速病情的发展。

二、发病机制

 心理病机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主要从情志与疾病关系的角度,阐明情志致病的条件和具体机理,从总体上说,包括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特性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等。 

(一)诱刺条件

 首先,与情志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不同情志刺激,其致病性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喜悦较少致病,而惊恐致病最速,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较缓慢。若数种性质不同的情志同时或交错刺激,如喜怒无常、悲喜交加、因忧而怒等,则不仅容易致病,且其病情较为复杂。 

 其次,与个体反应的差异有关。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的差异及性别、年龄等的不同,个体对情志致病的易发性、耐受性、敏感性等均有很大差异。 

(二)发病机理

 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从而导致神志活动异常。 

 1.气机失调 

 情志的异常变化可直接影响脏腑的气机,致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即《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气血离守。”情志所伤致脏腑气机失常的基本规律是: 

 (1)怒则气上,多伤肝: 

 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由于气血上逆,故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头痛脑胀,甚至眩仆厥倒。临床上,常见病症有:眩晕,头痛,耳聋等,严重时,可使人晕厥不省人事,甚至因盛怒而丧命。 

 (2)喜则气缓,多伤心: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过度的狂喜,以致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不稳定,周身软弱无力。由喜致病一般较少,若因狂喜过度亦可导致失神发呆,甚则发狂,心悸不寐等。 

 (3)悲则气消,多伤肺: 

 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其主要表现为心境凄凉,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叹息不已,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时泪涌而泣,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 

 (4)恐则气下,多伤肾: 

 因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是谓“恐则气下”。“恐则气下”与“怒则气上”相反,此是向下的病势,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甚至二便失禁,或其人坐卧不安,畏手缩脚,不愿露面见人,惶惶不安,夜卧不宁,如人将捕之。临床常见的病症有心悸、遗精、阳痿、腰脊酸痛等。 

 恐和惊两种情志,很多古代医学家都没有细加区分,常常相提并论。 

 (5)思则气结,多伤脾: 

 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临床常表现为肝郁或兼脾虚的征候,如嗜卧、脘腹痞满、便溏、倦怠乏力、不思食、胁痛、胸膈烦闷、善太息等。 

 2.损伤脏腑 

 各种不同性质的情志剌激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即《内经》所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忧则伤肺”、“思伤脾”、“恐则伤肾”。中医学的这些观点,是就一般而言的,临床上亦确可找到不少病例证实这些理论。然而,实际情况并不都是如此机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很难把某一脏腑的病证与其他脏腑截然分割开来。同时,情志损伤脏腑也是很复杂的过程,除了主要损伤本脏和所胜之脏腑外,亦能损伤其他脏腑,故应灵活掌握。 

 3.耗伤精血 

 过喜可使心气涣散;忧愁太过可耗气伤阴;大惊卒恐可使精气内损;思虑伤脾,使脾之运化失职,则精血生化之源不旺;暴怒则血随气逆,还可见呕血,而致阴血耗损。由情志刺激以致精血亏损所导致的常见病症有眩晕、耳鸣、目盲、腰酸腿软、阳痿、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甚或经闭、便秘、心悸、怔忡等。 

 4.神志异常 

 意识、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均由心神主管。所有各种异常的情绪活动,均可影响心神的活动,甚至出现各种神志病变,如昏迷、痴呆、谵语、失眠、健忘、多梦、嗜睡、暴怒、忧郁、嘻笑无常等,均是心神为主的病症。同时,由于心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异常通过影响心神活动,进而可影响其他脏腑的气机,以致产生更为复杂的病变,故《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情志与疾病的转归

 基于生理和病理上情志与脏腑气血阴阳的密切联系,情志与疾病的转归也是密切相关的。其一是情志反映疾病的转归,即在疾病过程中,患者情志由异常逐步转为正常,反映病情在好转;患者情志由正常转为异常,则标志病情的恶化。其二是保持良好的情感活动,将有利于失调的脏腑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具有促进病情好转的作用。其三是施行以情胜情、劝说开导等情志疗法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文源:中和道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之“神”是什么?来一起看看中医对人体之神的理解
中医:“神”(二)
浅学《零基础学中医》丨第十课:情绪也能让人生病 02
五劳七伤-形劳意损伤神
失眠中医为不寐多因七情所伤,何谓七情所解。
中医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