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志俊:太极千古未尽才——陈照奎老师逝世二十周年祭
userphoto

2023.01.31 四川

关注

我的恩师陈照奎先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泰斗陈发科的幼子。4岁随父赴北京,7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架式中正,拳走低架,手法多变。精于闪展、弹抖,推手、擒拿、散手功夫已达出神入化境界。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代的代表人物,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笔者作为恩师之徒,从1974年拜师学艺至1981年恩师去世,其来来往往几年间,师生间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今年的5月7日是他老人家逝世20周年,故而撰文,怀念我的恩师陈照奎先生。

陈照奎老师的一生是为太极拳事业呕心沥血的一生。60年代,他将其父陈发科的家传拳式定型并公开推广教学,现在被称之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和新架二路7l式。他授拳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开封及温县陈家沟等地,许多学生现在都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太极拳大师了。在太极拳处于最低谷的年代里,他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陈式太极拳第一次大范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称他为近代陈式太极拳推广普及功高第一人应是当之无愧。

陈师遗照

不仅如此,他拳艺精湛,功力深厚,因而也是近代陈式太极拳艺的一座高峰。包括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在内,各地凡是直接和间接地接触过陈照奎老师的学生或太极拳爱好者,对他的拳架和推手艺术都有极高的评价。时至今日,只要回忆起老师几十年前的练拳风采,依然如赏析一幅意境幽远的丹青巨卷,如品尝一杯甘浓香醇的千年美酒。先生的拳架风格可以概括为:套路严谨,法度明了,行云流水,耐人寻味。太极拳应有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连绵不断的风格在先生的拳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练拳没有妄动,下盘稳,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沉而不僵,轻而不浮,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令人会回味悠长。

先生喜欢推手,因为是对抗性运动,学生不仅能看,而且还要参与其中。看到他把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轻松发出去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是学生在与老师配合。而每当自己与先生推手时,才感觉到切切实实这一切都是真的。先生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任何时候你都无法用“力”与之抗衡,他的推手技艺可以达到“以真乱假”的程度。他把太极拳推手中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蓄发相变,松活弹抖,胸腰运化,闪展腾挪等等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和他推手常常使你顾此失彼,上重下轻,一惊一乍,倒抽冷气。他一个惊弹劲,刹那间你大脑一片空白;他的手指轻轻一挂,你可能就会飘起来,手重时会发人到墙上,使你眼冒金星……看他推手就像带你进入了技击博览的殿堂,使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拳艺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一座高峰。

陈照奎老师是一代太极拳宗师,他授拳传艺,学生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是地道的“太极名师”。如果单从教学艺术上讲,他又是我终身难以再觅的太极“明”师。这是因为先生不仅拳艺精湛,且有高中文化知识,是那个时代的秀才。他善于总结,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玄妙的理论具体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教学当中可概括为:理论新颖,分解细腻,演示规范,要求严格。他说过:“我父亲的功夫比我好,是一个好的拳师,但不是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老师所讲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果学生不明白你讲的道理,又怎能学好拳呢?……教拳我还是有办法的!”

先生平日话语不多,性格略内向。教学时言简意赅,寥寥几句切中要害。解惑往往言体并用,令人顿开茅塞。1975年夏天我到北京老师家里学拳,我问:“当推手遇到对手沾连粘随的功夫比较好时,自己腾不出手来怎么办?”陈老师的回答只两个字:“闪呢!”然后顺手把刚刚点燃的烟放下。就和我推起手来。我试着用沾连粘随的办法,紧紧粘着老师的两只手不放,但是只转了几圈,陈老师一个惊弹劲,双手一拍,然后一个肩靠把我打出几米远。我的头险些磕在茶几上。待我从地上爬起来,陈老师问:“懂了吗?”我回答:“懂啦。”先生又问:“真懂了吗?”我揉了揉发疼的后脑勺,肯定地回答:“真懂了!”

陈先生讲拳时,讲究以理入手。他上课分为三部曲:第一部他讲大家听,一边讲一边做示范。学员主要是听、看,可以记笔记。第二部他带领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第三部让每一个学员在他面前单独做动作,他来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班教学。学员们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尽管那时候学费收到每人每月50元,已经是非常高啦,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马虹师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为了学好太极拳,在郑州学拳时交了双份学费,这一方面可见马师兄学拳之心热切,也说明了先生拳艺的魅力之大。

先生讲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分解细腻,每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分解为七八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头、眼、肩、肘、手、腰、胯、膝、脚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在讲第二遍拳即拆拳时,对每一个哪怕是极微小的动作都要将其实战用法讲得清清楚楚。先生说:“这趟拳没有边角废料,任何一个过渡动作都有它的技击含义。”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这和陈家沟老拳师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大的区别。记得我六上陈家沟学拳,老拳师们讲得少,领练得多;他们提倡练拳不练招,拳到精时自会用。先生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先生对学员的要求很严,他要求学拳就要学得规规矩矩。学员有时偷懒了,先生从不会放松要求。无论学员的哪一个动作达不到要求,你就得几十遍地再去练。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讲解。有时候还会言辞激烈,斥骂相加。由于陈小旺是陈老师的亲侄儿,自家人也就比较容易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记得我1975年到北京老师家里改拳,一个“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师一个礼拜没有给我往下接拳。这是他独有的教学风格。

先生教的虽然是“私塾”,但有一种“院校风范”,他还有那么一点“师道尊严”。他讲课精心,也要求学员听讲认真,不懂即问。不喜欢学员拿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下课问他,他会问:“你上课认真听了吗?”认真听了。”“那你为什么不会?”如果你回答:“没有认真听”,他肯定会说:“那你来干什么?!”他要求学员认真思索,勤于悟道。记得有一次我和他推手时受到了表扬。他说:“志俊你绝顶聪明,理应举一反三。”这话是鼓励又是鞭策,使我既受宠若惊又有针芒在背的感觉。

先生教拳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他对古老的太极拳原理给予了现代科学的全新解释。在理论上,他提了“以手领劲”的新理念,体现在太极推手中就能出现惊、炸、空、灵的效果;他还首次提出了“裆走下弧”的概念;他首次给缠丝劲下了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并将缠丝劲在拳架和推手中体现得精妙绝伦,淋漓尽致;古人说太极拳的高层功夫是“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而他描述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及形成却是科学、唯物和客观的:“通过足够时间的合理训练,在速度、力量、耐力、准确性和精密程度等各方面的极限范围之内,太极拳习练者能够掌握相当灵巧、准确、迅速、多变的搏斗招数。”他对太极拳的技击技巧用杠杆、螺旋、平衡、反关节等现代科学的名词给以全新解释。他不搞“玄学”的东西,也讲“气沉丹田”,但强调“胸腰运化”,很少提及“内功”。学员们对他所讲的理论,都能够听得懂、摸得着、用得上,有时为弄通一个原理,一个劲别而挨摔、挨打、被拿,但也心服口服,觉得值得。

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技击技艺、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即使在今天,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他在拳架中对太极拳要领的完美而细腻的体现,他的推手技艺与搏击之妙,仍然使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是,由于他的人生青壮年时期正好处在文革十年动乱的前后,这一时期同时是他拳艺日臻成熟、完美,也能够不断外出教拳的阶段。动荡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他难以施展才华抱负,而且造成了他生活艰辛,命途多舛。

先生的教拳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66年,这一时期是他教学时间长,拳艺和推手技艺逐渐走向成熟、完美的阶段,后三年在上海与南京市教拳,是他教学生涯中最为惬意、安定与繁忙的时期。

1957年。先生的父亲陈发科公在北京去世,那时他只有29岁,由于父亲的学生田秀臣、雷慕尼等都在北京教拳,先生怕影响这些人,所以一直没有在北京教拳。1961年顾留馨曾邀请先生到上海作客,使上海武术界对陈老师有了一个了解;1963、1964年两度上海体育宫正式借调陈老师到上海教拳。后,文革开始了,他不得已回到了北京。因为成份不好,其精神上郁闷压抑。生活上穷困可想而知。

第二阶段:1973—1977年,是他的拳艺、拳理、拳法和推手技巧最为成熟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他劲路清晰,手法圆润,风格纯熟,挥洒自如。讲拳、教拳、技法使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一时期陈老师的生活基本安定,且远离了社会的政治风云,是他授拳最成熟的时期。

第三阶段:1978年一1981年。这一时期他由于母亲久病后逝世造成的经济窘境,婚姻不幸,孩子教育问题等等在心里造成的压力,加上自己患着严重的高血压病,精神和身体状况都在衰退。这一时期他曾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等地教拳,后来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准备编写一本内容丰富、动作规范的《陈式太极拳》书,香港电影制片厂也曾约他到陈家沟去拍电影。但这些都只能成为先生未竞的事业了。1981年春他到焦作市教拳,5月7日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不幸逝世。

我1974年正式拜先生为师,当时先生送我八个字:“开诚布公,以诚相待。”这八个字正代表了先生的性格特色。他做事严谨,诚以待人,陈词达意,不绕弯路。无论在太极拳理的探究和生活态度上,他都有着常人不及的超前意识。1981年4月他从焦作到我家里来。我带他去看病,生活的压力和沉重的心事使他一脸憔悴。我劝他抛弃烦恼,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他重重地点点头就乘车回去了。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师徒间的生死抉别,那一年他只有53岁。

太极千古未尽才,一代太极英杰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无疑是太极拳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损失。呜呼!

恩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可以告慰老师的是:这20年,国泰民安,太极拳也赶上了一个蓬勃大发展的好时代,相信先生在天有灵,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原文刊于《少林与太极》杂志2001年第8期)

本文作者张志俊

作者简介:张志俊,1946年3月出生于河南焦作,中国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1970年习拳,1974年拜陈式太极名师陈照奎为师。从师七年,加上30多年的精心研讨、练功不辍,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传统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和教学方法。精于推手、散手、擒拿等实战招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关太极拳的诠释、教学和训练的全新理念。他曾与国家体委科研所合作以现代化手段研究太极拳技击原理,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高境界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照奎150多幅推手照片绝版提供
传习录‖38.太极推手不是角力
陈照奎老师轶事(完整版)
转《忆陈照奎老师当年谈拳》
太极名家张鹏与拳友在线聊天实录
一代大师都文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