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战国时期中西方战争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中西方战争的比较

1.战争规模与军制的比较

这一时期的战争,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持续时间长。希波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继续了27年;布匿战争(第一、二次)断断续续进行了60年;亚历山大东征用了10年;吴楚战争长达百余年。甚至一次军事行动也会相持数月乃至几年,如雅典远征西西里,时近3年;秦赵长平大战,时近一年。

二是战争规模大,主要是中国的战争规模大。西方除了波斯帝国拥有数量较多的军队(30-50万)和罗马帝国(20-30万)之外,其他的国家军队规模都不到10万,而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总兵力不下250万,战国时期则更是高达570-580万。长平一战,秦、赵双方各投兵力均在45万以上;王翦灭楚,带兵60万。

三是战争范围大。战争,尤其是征服战争也不限于一国一地,而是数国,波斯与马其顿,甚至将战火烧遍三洲。不仅有陆上厮杀,亦有海上大战。之所以出现这种兵连祸结的局面,乃是奴隶制小国走向大国这一规律的普遍反映,在中国,它还是社会制度转型这一深层变迁的外在反映。相比之下,中国的战事更见频繁,但它主要是华夏诸族之间的相互角力;而地中海世界的战争,虽然显示出时急时缓的慢节奏,但却是数十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拼杀与争夺。

本时期的兵役制呈现出三个特点:

其一,为适应日益频繁的战争,各国都先后扩大征兵范围。在古希腊、罗马,将征兵对象扩大到原本不服役的不入级者;在中国,冲破了“国”“野”界限,“野人”获得了当兵的权利;在其他国家,也使用种种办法扩大兵源。

其二,无论各国采用何种兵制,都体现了兵民合一的特点。因为正规的征兵制一般仅用以组建常备兵,而国家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都是全民皆兵。

其三,服役年限普遍较长。波斯帝国规定的服役年龄为1550岁,罗马为1760岁,希腊诸邦一般是2060岁,中国春秋时期为1860岁,而战国时代则是1565岁。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仅服役年限最长,更具特色的是,除了征兵适龄男子外,适龄适役女子也要服兵役。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服役年限长及女子当兵,是我国战争频繁在兵制上的反映。

2.军事技术的比较

在本时期,从世界范围看,军事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出现了多种冷兵器。弓与弩是射程最远的进攻性武器,均能杀人于百步或数百步开外。攻城与城防机械方面更见进展,出现了多种军械,如弩炮、投石器、攻城塔等。希腊化时代的重投掷机械,能将70公斤重的巨石射出300500。叙拉古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1)发明的城防机械威力更大,在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1年的叙拉古保卫战中,大逞威风。据波利比乌斯记载,阿基米德发明了远程投石机和弩机,从卫城垛口发射出大量的巨石和箭,有的巨石重达30公斤,罗马战舰多被打坏或击沉。当余下的舰队以8船连成一排向叙拉古城冲来时,阿基米德使用了巨型起重机械,这是一种长臂杠杆,杠杆底座有绞盘,中间安有复合滑轮,前端链子上系有铁钩,城垛上放下的这些铁钩抓住接近城墙的罗马舰船的船头,然后转动绞盘,将船头吊起来,再猛然放下,使敌舰翻倒或碰坏。印度的孔雀帝国城防设备有十余种,其中威力较大者,有能自动射出排箭的弩和能发射骤雨般石块的投射器。可见,他们的军械,虽然有很多夸大和不可信之处,但是已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

相比之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攻城器械则较为原始,诸如云梯、轒輼(一种攻城车)、大橹(盾)、望楼(一种攻城塔)、钩撞车等,均结构简单,与科学技术无缘。最常用的冲撞城门的车轮輼,只是在两轮车上绑二棵圆木而已,使用时得凭借数名士兵推动,其威力与西方的机械装置相差甚远。至于用于攻城的投射器械,似尚未发明。在城防攻守技术方面,中国落后于西方与印度。

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受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但亦与当时中国的军事理论相关。春秋战国时代的兵书,论述攻城及城防战术者极少,大部分兵书讨论的是排兵布阵、野战对垒、战争谋略等用兵原则,其重点是野战,而不是攻城。这自然会影响军事技术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中国的攻城和防守的器械落后于西方,但是野战进攻性武器则大大优于西方,比如秦军的弓驽,最远射程可达900,最近的也有150,远远超过西方。并不是这一时期中国不能制造出更先进的工程器械,而是“非不能,是不为也”。孙子兵法里就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在中国军事谋略中是最差的一种,“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战略运用比较

本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或征服战争,都十分注重战略的运用:亚述打击乌拉尔图,运用了先断其左膀右臂各个击破的战略;摩竭陀称霸列国,运用了结盟与联姻的策略;汉尼拔建立反罗马包围圈,采取了争取盟国、孤立敌人的良策;亚历山大东征,实施了安定后方、稳扎稳打、战略迂回等良谋。

但将战略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还是中国。西方的战略运用在中国面前显得太小儿科了。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争霸,利用周天子的威信及中原小国恐惧戎狄攻扰等因素,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取得了众多小国的拥护,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终于成就霸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造成三强抗楚的有利态势;尤其后期晋联吴制楚、楚联越制吴、秦联楚制晋等,都是争取盟国、陷敌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的战略佳作。至战国时代,战略运用较之春秋,又进了一步。七雄并立,相互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国无宁日、岁无宁日”,为兼并他国或不被他国吞并,各国都施展外交手腕,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壮大自己,孤立敌人,频繁的“连横”与“合纵”行动,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由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各国所制定的战略亦不断变化,出现了“邦无定交、国无定土”的局面,外交与战争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战略运用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有的学者将这一战略概括为三步骤六种策略,三步骤为富国强兵、夺占地利,“东向以制诸侯”,以及成“帝王之业”;六种策略为:分化诸侯、各个击破;既用武力、又施威慑;战略进攻、适当妥协;因势乘便、出兵略地;收买权臣、大行反间;固地凝民、稳步扩张。此可谓深得其旨。可以说,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史,是一部战略运用史。这充分证明本时期中国的战略运用远较世界他国老练、成熟。

在地中海世界,各国的霸权呈现出一幅连续交替的画面,当一国兴起时,其他国家包括本来盛极一时的帝国,业已衰落,不能与新兴国家相抗衡。如亚述崛起时,西亚无有强大的对手;亚历山大东征时,波斯帝国业已衰老。新兴国家只需略施战略策略,伴以强大的武力,即成霸业。这无形中减少了实施战略的机会。

而在中国,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是强国林立。春秋争霸,虽然主要是晋楚争雄,却亦有齐、秦、吴、越等大国的相互纠缠;至战国,七雄并存,形势更为紧张。这样,一国想要打击敌国,则必须首先考虑他国的反映,其行动要受诸多方面的牵制。这就为结盟与树敌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充分展现的契机和舞台。

4.战术比较

这一时期中国的战术也比西方更加出色。本时期的战争,都是列阵而战,无论中外,都出现了许多步兵战术,即“阵”。在地中海世界,曾先后出现过亚述方阵、波斯军阵、斯巴达方阵、底比斯方阵、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等多种阵法。其中,罗马军团阵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战术。

中国春秋时期也是列阵作战,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很少交战双方面对面列阵而战了。从整个阵形来看,西方诸方阵,无论是马其顿方阵还是古罗马方阵,其阵形较为固定,变动不灵活,只能作一些简单的队形变化,远不及中国阵法的多变与灵活。春秋时代的车阵,战国时代的步兵阵,都能因敌因地而布成不同的阵形,如步兵阵,即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之阵等达8种之多。从整个阵形变化来看,可谓千变万化、“兵无常形”。相比之下,西方的任何方阵,均显得呆板,而灵活性,变化性则是中国军阵的一大特色。

5.军事著作比较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论兵的著作非常多,著名的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而西方专门论兵的著作没有,只是在一些记述历史的著作中,描述了一些战争的经过。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兵书更趋成熟,理论色彩浓,更趋哲理化,因而具有时代超越性,能垂诸久远,影响后世;而他国的军事著述,则更趋具体、实用,处于不成熟或半成熟状态,缺乏思辨性、哲理性,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战略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西方战略思想史一】
古希腊叙事(二):古希腊的五个时代(下)
《世界军事战争史-047》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战术(下)
印度大军不输秦帝国,缘何遭亚历山大横扫?
亚历山大灭波斯后,俘虏了一万波斯贵妇,他是如何对待的?
以劣胜优的高加米拉战役,看亚历山大惊艳才绝的军事指挥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