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音乐何须懂!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个人的感受重于别人的理解,听不出来,理解不对,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丰富感受!”

“要想成功幸福,从小热爱艺术!”

      周海宏,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对哲学、美学、人格与动机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

      他说,我不仅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我心存一个梦想,我认为我的梦想的实现,就是大国梦实现的标志——我的梦想是,我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欣赏经典音乐的人,能够像喝酒的人一样多。

      以下是周海宏教授在中央党校的演讲,诙谐幽默、深入浅出,更讲到了音乐鉴赏与幸福人生,强烈推荐点开视频——

《音乐何需懂!》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就找不到知音,两千年多后的现代人也听不懂他的音乐。

      不仅是普通人听不出来,就连那些专门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听不懂也就是说听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这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转达那种视觉性语音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俞伯牙是不懂音乐,他要是真懂音乐,就不会要求他的听众听出音乐中那么具体的东西

      其实,那些搞音乐的和那些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才不管什么懂不懂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

      大多数人听严肃音乐,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啥也听不出来,严肃音乐高深,咱们听不懂。我们这帮搞音乐的,刚开始听的时候跟大家一样,也是啥也听不出来,但是我们接着往下听,这就是区别。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那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

      以前大家可能很少听说我这样的观点,在音乐中追求那些形象、场景、思想、哲理、故事等内容,其实是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这也是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啥也听不出来。同样还是这个作品,一模一样的不变,把它放到一张轻音乐的唱片里,听起来就变得优美、悦耳、舒服,就能听得下去。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能欣赏下去和不能欣赏下去这么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我认为,除了我们历史的原因之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就是过去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于是这种观念就进入了大家的头脑。

      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造背景,等等——经年累月的音乐宣传,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本来就有的这个误区。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今天我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音乐之美,如果你现在感觉困的话,那就借着这个音乐睡一个小觉。

      大家觉得怎么样?听懂了吗?没听懂?其实听什么音乐,都是只管听就行了,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音乐何需懂!

      说到这儿,我想有的朋友已经产生疑问了:这么简单的一点道理,外行都听得明白,怎么那么多专家学者这些年来都想不明白?

      那么音乐真的能这样听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美的田野、汹涌的大海。现在我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听看它表现的是哪个场景?

      还是这四个场景,我们来听听第二支曲子。大家觉得这回是几号?回答最多的是二号,其次是三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音乐还是能听懂的嘛!

      其实,“要听懂,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

      什么是联觉呢?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我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呢?

      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和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再多举几个例子,还是高音和低音,一个重,一个轻,你告诉我高音是重还是轻?高音轻,低音重。

      闷热和凉爽那个是高音啊?凉爽是高音。

      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啊?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啊?真丝是高音。

      大家看看,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跟听觉的高和低发生了某些对应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是吧?那么,现在我请各位在我的这个讲座中上第一个台阶,给大家一点自信。

      我想请大家当一回音乐制作人,看看大家的音乐细胞够不够。

      我这里有一个空调要做广告,你告诉我如果你来当音乐制作人,为空调的广告配乐,在以下两个片断中,你准备选哪一段?

      第二段!谁说我们不懂音乐,非但懂音乐,而且都能当音乐制作人!

      高音给人感觉凉快,反之像“社会经纬”、“法律进行时”等这样的节目选片头音乐时就应该用第一段音乐,第一段音乐给人感觉深沉。

      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它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可以给“联觉”下一个定义: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据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

      因此,正是在人们心理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与此。

      下面我们多举几个例子。

      刚才大家当了一回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现在我请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这次请大家当一回作曲家,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创作一首哀乐,如果你写哀乐,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

      低音。

      快速还是慢速?

      慢速。

      下降的旋律还是上升的旋律?

      下降的旋律。

      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大家的音乐细胞长得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是一样的。

      为了彻底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我想请大家创作作品来表现黎明。

      我们先来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低音。用长音还是短音啊?长音。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啊?越来越高,越来越短——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姆斯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一样。

      刚才一直是外国音乐,现在换中国音乐,告诉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恶霸。大家说了,那是因为我们都看过红色娘子军,所以我们知道哪个是洪常青,哪个是南霸天。我告诉大家,五六岁的小孩,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红色娘子军,他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是大坏蛋来了。

      一点也不改变洪常青亮相的这段儿旋律的调子,把它改编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曲子,怎么办呢?把它拉长、把它降低。

      其实,这作曲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拉长、降低这两下子,我们不到一秒钟也都想到了。

      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的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要对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了。

      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

      同时,我们也指出那种认为音乐啥也表现不了、音乐纯粹是听觉上的感受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

      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怎么原来我啥也听不懂,周老师往这儿一坐,我就全听懂了,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快吧?

      我们继续往后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东西的之间,要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如果对应的非常好,像刚才那几部作品,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的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的不象,是作品的问题。

      当然,作为听众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我们概括一下——

      理解音乐靠联觉,

      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

      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

      下面我们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叫《芬兰颂》,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

      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西贝柳斯创作了这部作品,作品完成后就上演了。

      但是刚演一个月,就被禁演了。

      为什么?因为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们听出来了这个作品想造反。

      一个纯粹的音乐作品,又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的感受呢?现在我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的文化检察官,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你们是什么感觉?这第一个主题是什么?压迫!有的朋友用的词跟我用的一模一样。

      第二个主题,这是什么感觉?苦难!

      第三个主题是什么感觉?觉醒、抗争!

      第四个主题?战争、反抗!

      第五个主题是什么?镇压、斗争!

      这个旋律后来被称为芬兰第二国歌,大家看到,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和人们情绪的变化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这些主题串接起来,又形成了一个逻辑非常通顺的、非常完整的思想。把音乐写成这样直白的地步,就不能怪别人禁演了。

      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令大家非常失望的消息,刚才所有的那些解释都是我猜的,人家西贝柳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曲子是啥意思,所有这些解释都是我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感觉猜的。

      那么大家又产生疑问了,你猜得对吗?人家是这个意思吗?你会不会理解错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在这样的标题下,我们来介绍音乐理解的不同特点。

      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很多东西是音乐表现不了的。

      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视觉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

      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叫做《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下面这段作品解说词是印在作品首映式节目单上的,是作曲家本人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这资料够权威吧!

      他是这样说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他走过一个敞了门的咖啡馆,这美国人又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等等。

      我们来听听音乐是什么样的。

      谁能听出来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露天席?根本听不出来!

      所以说,“听不懂”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那些东西;“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的解释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不仅如此,就是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我们来听听《土耳其进行曲》,先听听丽利克劳斯的演奏像不像一队土耳其轻骑兵。

      我们再听听更伟大的钢琴家、世界顶级钢琴家戈兰?古尔德是怎么弹的。哪还有轻骑兵,简直就是小木偶进行曲,这是何等的错误,但谁敢说戈兰?古尔德错?

      伟大的《命运交响乐》,我们来听听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觉。

      我们再来听听科纳帕尔茨布什是怎么演奏的——像一个老者,饱经沧桑的感觉,哆哆嗦嗦,颤颤巍巍。

      演奏家之间尚且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

      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的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不把一部分人推出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有一次,我在文化部出国人员培训班讲课时,一个老先生跟我讲:

      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以前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

      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演奏家都是这么干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

      大家既听轻音乐,也听欧美流行歌曲,为什么你愿意听呢?不就是因为好听吗,那严肃音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听呢?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象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对,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大家想想,你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从更深层的审美观念上,我们坚持认为在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对不对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

      欣赏音乐其实就是感受这种纯粹的听觉的美的感受,但是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纯粹的听觉的感受,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是音乐欣赏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感受。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

      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的。

      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既太慢又太粗糙。

      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

      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严肃音乐为何难欣赏

      当我们讲完了前三个话题以后,大多数朋友对音乐欣赏观念层次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人们之所以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人说他不懂音乐的时候,第一层意思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啥,轻音乐都有标题,你听不出来;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

      实际上,说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

      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欣赏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现象:

      第一个就是它根本不好听,一点也不轻松愉快、优美悦耳,当音乐中有很多半音的时候,我们中国老百姓是不爱听的,人们还不听低音,不爱听慢速的东西,还有人不看足球,嫌足球节奏慢,人们还不听不能唱的东西。

      那么大家就产生疑问了,难道我要求音乐悦耳好听是个错误?其实也没有错误,我觉得这就好像是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样,大家一定要有开放的、调试的态度才能够欣赏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人不喜欢吃榴莲,一辈子也不吃榴莲,封存自己的感觉。其实,应该开放一些,尝尝它到底是什么味儿,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结果一吃还行,再吃真甜,再吃上瘾。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老也没有旋律,很多人觉得那些个所谓高雅音乐,总是半天也听不出个调子来。为什么音乐中有那么多没有旋律的东西?怎么样欣赏音乐中没有旋律的东西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往往就是一个体验过程的问题。

      我经常把音乐和足球做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因为总也不进球,但是看足球不能只看进球,不会看足球的那些人就爱看射门集锦,一脚一个,特别高兴,而真正喜欢足球的人一定要看全场比赛。不会听交响乐的人,就爱听世界名曲大串联,喜欢交响乐的人一定要听全过程。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三个原因是觉得音响太紧张、太激烈、太复杂、太吵闹,我认为这里面有偏好、心情、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因。

      其实,生活当中人的感受能力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走在百货商场里,儿童用品往往都是非常艳丽、鲜明、单纯的颜色,成人用品都是比较微妙、细腻、复杂的颜色。生活中的道理也一样,小孩子都喜欢喝软饮料,大人喜欢喝烈性酒。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实际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都说流行歌星追星族多,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歌星的追捧者比贝多芬的多?一个也找不到。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这就是经典。

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我想,音乐在人类社会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多的。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可以帮助你改善生活的质量。

      早晨起来大家昏昏沉沉的没精神,但是你马上要投入工作,那怎么办呢?现在你就知道,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立刻就开始了。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已经没精神了,脑袋昏昏沉沉,但是你还有很多活要干,怎么办?男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抽一个烟,女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扭扭腰,现在你就知道停下来听十分钟这样的音乐。这种音乐听下去,你就来神了。

      如果有一天你犯了错误,你发现领导怒气冲冲从走廊那面走过来,赶快放上这个作品。他就严肃不起来了。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有人说,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喜欢听音乐。我告诉你,那是你因为你选错了音乐。

      我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一个美学家,他说,音乐就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这句话很精彩,他说的这个音乐就不是通俗音乐,那种音乐灵魂是进不去的。

      所以我们说,音乐在人的生活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多,但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这个门类超过了感官领域,触发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这是通俗音乐绝对做不到的。大家不去听严肃音乐,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还不知道音乐的力量。

      一个朋友跟我讲,怎么人到了三四十岁就没有音乐听了?原来特别喜欢轻音乐,理查德、克雷曼、詹姆斯?拉斯特,那么好听的音乐,现在听上去怎么松垮垮、软塌塌,一点劲儿都没有?流行音乐闹哄哄的烦人,严肃音乐又听不懂。

      我告诉各位,超越了懂和不懂的障碍之后,正是到了该听严肃音乐的时候。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人生就是有遗憾的,到了关键时刻,你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能力的发展非常像,只要大家从现在开始听,你的能力不知不觉自然会提高,所以放松地听是最关键的。

      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小跟我学钢琴,大家知道学一种乐器已经够累了,这孩子他妈既让他学钢琴,又让他学小提琴。不仅如此,他妈还给他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外语班、书法班等,一点也不夸张,我们那天统计了一下,他同时上六个班,学两样乐器,把这个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到周六周日,这娘俩就像赶场一样满北京飞。

      那天我就问我学生他妈,你为什么这样逼你的孩子啊?每天除了学习啥也不让他干,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凡是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一律是浪费时间,不许做。

      这个孩子他妈说,还不是为了将来上名牌大学啊!

      我说,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好工作啊。

      我说,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出息、挣大钱。

      我说,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孩子他妈想了半天才说,孩子将来生活就幸福了。

      我说,归根到底,溯本求源,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这样每天除了学习,别的啥也不让他干,他将来能幸福吗?

      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不是说他童年幸福不幸福,我的问题是将来让他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意识,童年的幸福是不值得追求的,一定要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童年的价值是不足讨论的。

      香山植物园的金秋特别漂亮,我们经常能在那儿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学校都带着孩子们去郊游,但是你看那些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不看景,一人拿一个小本本,全爬在那里抄树名,越是好学生越来劲,越是好老师越严格。

      知道他们那是在做什么吗?写作文啊!

      老师看了高兴,家长看了也高兴,看看咱这孩子,旅游的时候都不忘长知识,这将来得多有出息啊!

      那么我的问题是: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要求去掌握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什么是感性能力?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

      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我们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我们的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我们的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

      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有工资、有房、有车、有数码相机,等等,总之生活当中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他幸福吗?他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因为他没有感觉,他是麻木的。

      所以我们说,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获得幸福感受的能力。

      要想获得幸福的条件,你必须要有理性的能力。

      什么叫做理性能力?就是大家特别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特别到位,解决问题特别坚决果断,这样你就能拥有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但是要想体验幸福,还必须有感性能力,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命质量要高得多。

      感性能力低的人是不会享受生活当中的美好的!

      比如旅游的时候,来到一个湖光山色的地方,你一下车,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碧绿的草原、苍翠的青山,有感觉的人就享受这份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感觉的人,下车撒泡尿又回车睡觉去了。同样都是旅游,但质量差远了! 

      所以我们说,体验生活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的能力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的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不仅如此,我们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如果停课的话,先停什么课?音体美!搞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叫小三门,就是不重要的课。为什么这些课程不重要?因为高考不考,为什么高考不考?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幸福是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生活已经好了,有的已经小康了,有的已经富裕了,衣食无忧以后人们开始享受生活了:除了吃就没有别的,过年吃、过节吃、生日吃、朋友聚会吃、拉关系走后门吃;吃完了家禽走兽,吃山珍海味,再尝尝珍稀动物,连珍稀动物都吃过了,还在吃上下功夫,又推出了人乳宴、金月饼,现在电视上天天讨论食用黄金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吃完了又开始搓脚、按摩、洗澡。我不反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很舒服,我也很喜欢,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些东西都是简单的感官愉悦,简单的感官愉悦容易腻。

      一次我在山东讲课,一个老板说,我们家资产过亿,我就跟我老公讲,你想买奔驰就买奔驰,你想买宝马就买宝马,想上哪里就上哪里,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可是他成天觉得活着没意思。

      大家想想,一个亿元富翁想得到什么不能得到?怎么能活着没有意思呢?我估计那些简单的感官愉悦他们早就腻了,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那些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艺术文化新生活,他们的生命质量没办法进一步提高。

      酗酒、吸毒、赌博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都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缺少那些高品位的感性生活,他们就在这些方面找刺激。

      为什么?

     再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一个人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个地方,就会花在那个地方。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穷极无聊固然讨厌,富极无聊才是真正可怕的。

      当我们的社会财富增长,人们的生活改善以后,如果缺少这些高品位的文化艺术等感性生活,会滋生出很多贫穷社会所没有的社会问题,到了小康生活,必须要提倡文化艺术的消费。

      下面大家看一组漫画,朱德庸的《一无所有》,特别贴近我们今天讲课的主题。

      我有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我觉得一无所有;

      我有一个贤慧的妻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

      我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

      我有一个妖艳的情妇,但我觉得一无所有;

      别人都认为我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但我还是觉得一无所有。

      有一天我决定辞了工作、弃了老婆、丢了孩子、离开情妇,现在我真的是一无所有,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确实拥有了一切,只是我没有感觉。

      其实,生活当中大家拥有的很多,地位高的人拥有很多,地位低的人也拥有很多;有钱的人拥有很多,没钱的人也拥有很多,但是感觉麻木妨碍了我们享受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幸福生活。

      我想在座各位都该同意我下面这句话,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集中体现在外观难看、工艺粗糙、使用不人性化。外观、工艺、使用人性化,请大家再概括一下,概括到哲学的词上叫什么?传达到人感性体验方面的那个质量低,感性质量低。

      所有产品价格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翻番都不是由于功能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感性的质量发生改变。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由于自己感性素质低,一到产品升级换代的时候,老在功能上下功夫,但是忽略了感性品质的提升,结果产品换了代,并没有升级。

      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是在功能上有差别吗?哪个山寨手机不比苹果功能更强大,那些奢侈品是比那些日用品功能更发达吗?不是,感性的品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叫感性的文明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经济收入水平上升了,文明水平下降了,什么文明?感性文明。这是由于感性素质高低不同,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分歧,最后导致了文明水平高低。

      我们有大量的环境问题是那些感性素质很低的人工作造成的结果。缺少感性智慧搞出来的东西也会很拙劣——古建花了几千万元修缮一新,满院儿挂了小彩旗,大门口修了锃明瓦亮的不锈钢的宣传,人文底蕴、文化风貌破坏殆尽。

多漂亮的自然遗产,但它公园绿地里边儿有什么东西啊?

      我想说的是,如果领导干部感性素质低,他工作越努力,他产生的破坏就越大。我还特别呼吁大家去管一管我们的商业招牌,根本不把建筑艺术当文明,只要能挣钱,什么都不要。

      我想,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同时拥有以下三种素质:

      第一种素质是理性的素质。人类在改造世界、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征服自然、战胜他人成为强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就是弱者,就会被淘汰。

      第二种素质就是情感的素质。人类要创造友爱、关心、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人际氛围,在事业发展中获得群体的帮助,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

      第三种素质是感性的素质。我们人类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艺术,体验优美的生活,需要这种素质。

      我要强调的是,缺少任何一个素质的人,都是素质不完整的人,理性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重视,情感素质近年来随着情商概念的提出,得到了一定程度也不是很到位的呼应,但是感性素质还没有起码的概念,还没有把它作为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去强调,当然也没有在我们有效的系统化的教育当中得到培养,更没有在我们人才选拔当中得到检验。

      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培养人们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

      但是多年来,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等,艺术这个方面的职能被大大地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在我们本来就不足的艺术教育中,又把艺术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还是为了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很多地方搞文化活动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领导干部在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总要打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一种旗号。

      为什么总是把艺术放在一个实现其他功能的附庸的地位上,为什么总是需要一些借口,才能宣传艺术教育?是不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否定人良好感情需求的思潮?

      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饱和的人生,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海宏音乐何需懂
走进音乐的世界
当前学校美育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感受太少”
走近音乐的世界
拥有幸福是一种能力,体验幸福是一种素质
音乐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