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红楼梦》叙事”“春秋笔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亵贬惩劝,各有义例”,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但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脖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对“春默笔法”进行了演绎,这是一大进步,使得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尽是董仲舒固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普代的杜预。他在《春秋左传集解》的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进行了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督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随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尾,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竞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选自《“春秋笔法”集释》,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百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健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百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自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春秋笔法”由孔子首创,先经左丘明进行概括,再经董仲舒进行演绎,最终由杜预完成了普及,从而成为了写作与表达的固定范式。

B.孔子以后的著史者,只要在记述历史过程中,按照一定义例,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就必然能达到“春秋笔法”的效果。

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造者,意味着白话小说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这也就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

D.限知性的客观叙述限制了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和对角色的隐衷随意代述,从而有效地

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春秋笔法”并不隐晦历史事实的真相,以“春秋笔法”记述的历史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是非分明。

B.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因为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而被后代不少学者界定为哲学著作。

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D.作品对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因为作品中行动人物的观点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鸿门宴》中刘邦与樊哙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脱身独骑”,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雷雨》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充分地描写了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

4.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红楼梦》中塑造贾宝玉形象时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4)

5.在记述历史时“春秋笔法”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此,你是否赞同?请根据材料一说说你的理由。(4)




1.(3分)D(A项“固定范式”错误。应为“常用范式”。B项典型绝对化错误。C项“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

2.(3分)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3.(3分)C(“全知叙述”“充分地描写了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

4.(4分)①不是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完成立体形象的塑造。(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分)示例一:赞同。①“春秋笔法”以不隐晦事实为前提,按照义例是非分明,惩恶扬善;②委婉不是说谎,而是选择,目的是教化人民。

示例二:不赞同。①面对历史事实应该明确地表明观点,直接阐述看法。②委婉是一种妥协与无奈,后世难以考证。(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赞同与不赞同均可,但须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孔子:春秋笔法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郭英德:“说—听”与“写—读”——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两种生成方式及其互动关系
​纪德君 | 一部探讨小说文体源流的经典之作——《中国小说源流论》述评
《红楼梦》语言系古典式的总结近代式的开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