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68期【兴聪专栏】《关雎》演绎如此美丽—李华平《关雎》课堂回放

《关雎》演绎如此美丽

—李华平《关雎》课堂回放


from:刘兴聪





摘要:李华平教授《关雎》课堂教学是给我们启示的又一大课堂盛宴。该课以学情为起点,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借助关键词演绎法,沿着“君子”“淑女”的路径,透过形容词和动词,层层剥笋般一步步将文本核心价值立体呈现,人文教育自然渗透,学生由起点的肤浅与期待抵达终点的澄明与通透之境,语文思维和学习技能得以训练和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演绎;关雎;君子;淑女,爱情

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什么,它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在于这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精神状态如何,不止多姿多彩,更要有滋有味。李华平教授在双流的《关雎》课堂,真乃诠释了一节好课的可爱,宛如玲珑关雎的阵阵和鸣,青青荇菜的缕缕清香,简约,唯美。


一、课前暖场,兴奋点中寻找起始点,使课堂愉悦有语文

师:“咱们上课前先聊一会,谁来跟我聊聊?”

随便聊,学生便“放松了警惕”,营造出了一个轻松、放松、自然状态的教学场。在学生的思维定式里,只要老师说话,学生都得围绕老师的问题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唯恐想得不周、说得不对,而随便聊,则可以任思维自在放飞,想什么说什么。老师则在偷偷随时捕获信息:孩子们的学情基础在哪?这节课的教学起点在哪?学习内容和途径该如何调整?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纵观学生的兴奋点,大家的问题集中在《关雎》正不正常?该不该学?学什么? 经常说备学情,学情不是我们想当然,李教授的这种学情来自于客观真实,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凭空预设”。一节课,要给学生什么?教给学生缺失的,纠正学生偏失的,满足学生充满好奇和期待且又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随便聊,聊出了兴趣,聊出了期待,聊出了名堂,聊出了方向,聊出了路子,学生的思维依次打开,活跃而兴奋地只等潜滋暗长,这就对了。

题外话,老师们习惯性的民歌导入、故事导入、假设问题导入,等等,是不是远远没有李教授的“聊聊”实在又实惠呢?


二、大道至简,起始点中理出中心点,使课堂清晰有方向

师:“这是一首__的诗。”(投影)你想填一个什么词在里面?

师:“好,大家把‘古代爱情诗’几个字写在题目旁边。”

    先给诗歌“定性”,这是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也为下面的是个学习铺路。为什么要强调“古代”?这是缘于内容的时空阻隔,与“现代”的不一样。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阻力”“隔板”。意在提醒学生要放下“现代”的标尺,思维“穿越”到“关雎”时代。

师:“那么,古代的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古人对爱情是怎么看的、怎么认识的呢?跟我们现代的爱情有什么相通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至此,老师抛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学定位,缘于学情,也缘于文本核心,这也是课堂核心教学环节的启动。我们平日里,常见的是:上课伊始,老师一段导语后便出示备课时预设的课堂学习目标,是老师主观的目标,没有经过与学生“面对面”,不是从学生中来,生硬而突兀,甚至与学生遥遥相隔,势必一开始就置学生于被动之中、隔层之中。




三、关键词演绎,关节点中培植生成点,使课堂水灵有底蕴

        对于《关雎》的文本教学处理,我们一般习惯于归纳法,即通过文本的细部分析,归纳出“君子”“淑女”形象和诗歌主旨,从而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常规操作,显得呆板教条,是典型的“接受”。而李老师则另辟蹊径,从文本的“穴位”处下手,选择关键词演绎法来组织引导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演绎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过程),相对于归纳法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形象呈现,即借助学生对文字已知的一般认知,引导学生考察文本个案(特殊)的现象,推演出文本这个个别(特殊)的结论,是属于“产生”。李华平教授正是以语言为核心,以学习活动为主体,抓取文本当中的几个关键词,启动按钮,带领学生想象,还原其情境,还原其故事,从中分析人物行为形象、领略文章主旨灵魂。学生不但获得了对文本的认知,还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还掌握了关键词演绎法这种学习技能。

我们具体来看看李教授是如何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训练和学习技能的。

师:“相爱的人(要去追求爱的人)是谁和谁呀?”

生:“君子和淑女。”

师:“好,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君子?”

师:“淑女,怎么讲?”

    李镇西老师说:“任何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李教授找到学生的“原始认知”,这又是一个学情起点。如何打通学生的原始认知与文本真相呢?李教授引导学生继续找诗中关键词进行演绎。


师:“其实,刚才两位同学都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解释的。那古代的君子和淑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师:“请大家先看一下,淑女,是怎么一回事儿。淑女,前面有一个词,是一个什么词?”

    于漪前辈说:“学语言本身就在发展学生思维。”李华平教授说:“‘教’就意味着使学生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滋味地‘学’。”抓住关键词,“君子”“淑女”提纲挈领,目标集中,内容精粹,让学生回归中国古代社会,回到故事之中,回到古代爱情之中,回到人物身旁,“近距离”看故事,看人物,看爱情。李教授强调:“没有聚焦就没有力量。”《关雎》课堂,聚焦于“淑女”“君子”,精心敲打编织,思维在不断碰撞,生命在不停流动......


师:“写淑女还有哪些动词?请把它圈出来。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师:“这些(动词),说明(淑女)在做什么?”

师:“这一个过程有点像什么过程?”

    比兴,这种语文专业术语,离析出来大讲特讲,势必让学生感觉头大,如此“轻描淡写”,于不着痕迹中,学生已经意会。

师:“文雅的说法,叫广交朋友。在这个基础上再细致地挑选,我们能不能看出淑女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师:“那我们来看君子呢?写君子的句子有哪些?请把它圈出来。”

师:“直接表明过程的动词是哪几个?”

    君子追求的三个阶段,足见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底、教学的功底。



师:“可以看到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师:“现在我们也有些人哪,很执著。现在有些大学生追女孩追不上,就在楼下点上蜡烛,然后就跪地求,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这个求爱的方式跟诗中的男子有区别没有?”

     顺势而为的人文教育,自然渗透。


师:“他求之不得之后是怎么做的?寤寐思服。什么是寤寐思服?”

师:“由此可得出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师:“他自己在那儿想,怎么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什么叫悠哉悠哉?”

 这种“现代版”,“生活版”,很巧妙的翻译,有滋有味。“悠哉,悠哉”什么意思?悠悠不绝的思念之情,或者说思念绵绵不绝,亦或说情悠悠、意悠悠。但若这样抽象地翻译给学生,学生还是很难体会啊。李教授将其翻译为“想啊,想啊。”学生就很容易感知和理解了,因为孩子们毕竟有过想念人或物的体验。另外,这里的朗读也没有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的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们一下子就牵动了感情、融入感情,读出了诗文的节奏之美、情感之美,多么智慧的教学处理。一般的老师,习惯一次次让学生通读,每次都带着一个任务朗读,诸如:一读,读出韵律之美;二读,读出情境美;三读,读出人物美;四读,读出思想美。似乎也不是“白读”“空读”,但是学生究竟还是很难走心,因为带着“负担”(问题)在读,更何况,那些所谓的美是不是能够“分离”出来,分派在各次朗读里呢?


师:“那转换为诗中是怎么说的?”

有了前面的现代语言转换,再回到诗歌语言,就容易得多。学生深情的诵读美到了到了爆点,实在是漂亮。


师:“睡不着觉,在想办法?办法有吗?什么办法?”

师:“注意这个故事发生在2600年以前,那个时候弹琴鼓瑟这样的事情平常人家都能够有的事儿吗?”

    深入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问,也是追溯文本深处的一问,使学习越过又一个关节点。对了,有老师是这样解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一种是,追到手,结婚的喜庆场面。另一种是,“君子”想象结婚的喜庆场面。还有一种是,做梦,梦见结婚的喜庆场面。


师:“现在我们都不能,那在那个时候,还能够弹琴鼓瑟这一类高雅的事情,多么不容易呀,可谓是绝招。怎么突然就有(绝招)的呢?”

师:“君子之爱的第三个特点:为了爱——”

生(众):“去学习。”

 这一点,很少有老师解读出来。李教授的这种解读境界,给我们诠释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学养与功底:对文本的解读独到而到位,给学生(包括听课老师)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一扇美丽的窗被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向学生(听课老师)走来……






四、抓住时机,生成点中激发发散点,使课堂美丽有生命

师:“我们生活当中也有男子为了爱去学习,但他去学习打麻将,学抽烟,学跳舞,学打游戏……诗中的男子学的内容、学的方向是?”

    巧妙链接,曲径通幽,至此,“君子”的“伟岸”已赫然出现,立体而美好。

师:“这男子他去学习弹琴鼓瑟这一类高雅的事情,我们又看到了女子的一个特点,什么样的特点?”

鸟以群分,物以类聚。透过“君子”看“淑女”,巧妙链接,“里应外合”“顺藤摸瓜”。

师:“我们一开始理解的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现在来看,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和淑女的定义,是经过这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我们今天学习还要回到一定要回到两千多年的爱情诗歌的情境中的男子和女子他们所应该具有的那种特质。”

师:“今天学这首诗用了一个方法,叫关键词演绎法。就是抓取文本当中的一些关键词,还原其情境,让它变成一个故事,从这故事当中分析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形象、文章的主旨。”

既交给语文知识,又交给语文方法,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得以提高。

师:“你还记得你一开始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吗?经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思考“起点”,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再次直指文本的价值核心。让学生在理解识别的基础上,再一次反观自己的“原始认知”,进一步通悟、提升。

整个课堂,始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学生思维悄然突变、成长,完成思想认识的提升、茁壮,课堂也因此抵达澄明之境。


教育前辈于漪说:“母语教育是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哺育我们孩子成长,这个学科育人的作用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牵引人的灵魂,提升到真实的境界。”“丰富孩子情感又不是架空的,是通过很多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的辨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与揣摩,不是凌空的讲一通,那是没有用的。”李华平的《关雎》课堂,关键词演绎贯穿整个学习,通过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两词的多姿多彩的研读品味过渡到对真正爱情的有滋有味的阐释,水到渠成,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老师喜欢玩各种花样:画插图,诗改写,配歌曲。花样百出,却也只是让学生在“杂耍”过程中“浮光掠影”“食而不化”。也有老师总喜欢在课堂学习尾声处,拿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台的爱情故事等等来拓展,还没有“通透”文本,拓展也便是一种不痛不痒的形式罢了。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理想的语文课的标准为:1.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 态度,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再次回看李教授的教学内容:以关键词演绎为路径,让学生认知《关雎》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君子”“淑女”的形象,反观现代的爱情观,对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教育,这教学内容吻合了课程目标。再看学生学前对《关雎》、对“君子”“淑女”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他们有的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有的体现出一种害羞回避的心理,认为这是一首歪诗,不适合初中生学习。学习后,纠正了认识,《关雎》“君子”“淑女”被重新准确定位。无疑,这是一堂理想的课,深度与广度都在。


可遗憾的是,不少《关雎》课堂,初度,品读,悟读,很多的环节,“千呼万唤始出来”,终究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哪有李教授演绎得如此让学生大彻大悟。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全部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若干年后,也许孩子们已经全部忘掉了怎么学习这一课的,但是,“君子”“淑女”“爱情”的美丽已经演绎着他们的一生。

“教课,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是情感的感染。教学要有吸引力,就好像磁石吸铁一样,能够把孩子的吸引力都吸引住,要有感染力,辐射力。”李华平教授的《关雎》课堂演绎出了于漪前辈的教育箴言,《关雎》课堂早已在双流落幕,但给我们的震撼、回味、反思、激励,才刚刚拉开序幕。感谢李华平教授把《关雎》演绎得如此美丽!

刘兴聪,女,陕西专家型教师、教学能手,汉中教学能手、名师、学科带头人,县在职教研员,历届历学期学科第一。数十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与学》等各级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在《星星》等百多家刊物发表,在一些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第五届“圣陶杯”二等奖。参与五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并获一等奖和优秀奖,被评为“优秀学术指导”。指导学生作文,数十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正道语文微信投稿邮箱

zhengdaoyuwen2014@163.com




编辑制作团队

策划:李华平

主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陈秀玲

终审:张贤洪 唐锐 马琴


正道语文

欢迎您


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至六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梭千年时空诵经典,感受传统爱情立初 ——李华平教授《关雎》课例研习
教出小说之亮点,吸取经典之营养 李华平王君《范进中举》同课异构(上)
【华平研讨专栏】王琴:战略教学,智慧引领 ——听李华平教授执教《老王》有感
【张婷专栏】张婷:语文教学如何走向深度 ——以李华平老师《卖炭翁》教学为例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李华平
先是文字的自觉,再是语言的生命——《关雎》备课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