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愚书论】金石气中的斑驳感、古拙感、浑厚感、苍润感

金石气是书画艺术中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美学概念,从金石气中我们可以看到岁月剥蚀、色彩斑斓的斑驳感;沉稳浑厚、古意盎然的古拙感;朴茂厚重,雄健有力的浑厚感以及“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苍润感。

斑驳感

斑驳感是指古代的钟鼎、碑刻、壁画、玉石等文物历经岁月,或因风化剥蚀,或因埋藏环境而产生各种物理破损和化学变化,从而在形象和色彩上发生层次丰富的改变,形成一种岁月积淀下来的色彩斑斓的美感。

石鼓文

斑驳一词出自《离骚》“斑驳陆离其上下”,最早是形容色彩纷杂,明清时开始用来形容古物、古文。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摹刻一木本,洒火药于上,烧为斑驳,绝似古碑”,“无意得司马相如一玉印,古泽斑驳,篆法精妙”。《清代名人轶事》记载张之洞事迹,“一夕大雷雨,旦起视之,则篆籀文斑驳痕,化为乌有矣。”书法中的斑驳感多见于使用干笔、枯笔的草书等书体的作品之中,如徐渭神妙的草书作品,笔意绚烂,满纸斑驳,极尽烟云变化。

 古拙感

古为有岁月沉淀的古意,拙为不讨巧,沉稳踏实。刀刻文字在刻写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刻痕的凸凹不平甚至线条的笨拙感,青铜铭文在浇铸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线条的变形,这些又经过岁月的洗礼透出沉稳浑厚、古意盎然的气息,便可称之为古拙感

爨龙颜碑

较早提倡书法之古拙可见于明朝中后期郎瑛的《七修类稿》,他提出“字虽至晋而神变,巧媚之态极矣;其于明白古拙何有哉!”明末清初的王铎和傅山则较早的阐发了与碑学和金石气联系密切的古拙之意。王铎说:“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傅山在《训子帖》中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至清代随着碑学的兴起和对金石气的推崇,古拙也成为一种书者追求达到的艺术效果。书画家吴昌硕在《论画诗跋》说“且凭篆籀笔,意境颇草草。人讥品不能,我喜拙无巧。”书法中的古拙感多见于隶书、章草、小楷等书法作品中。

 浑厚感

浑厚感是指金石线条力度、密度俱佳从而体现出来的力量感和厚重感。明朝中后期开始有人提倡与金石气相关的浑厚感,谢肇淛《五杂俎》称赞石鼓文“非独其笔画之古雅,规制之浑厚,三代遗风,宛然可挹。”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有“此印篆文浑厚,制度精密,当是汉器。”

鲜于璜碑

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多处以浑厚称赞北碑,“勾容有《吴葛府君碑额》为正书第一古石,浑厚质穆,亦自绝尘,真隶楷之鼻祖”,“《鲁峻碑额》浑厚中极其飘逸”。书法中的浑厚感主要体现为书法线条力透纸背,雄健有力。

 苍润感

金石线条中历经岁月打磨而出现的深浅明暗、层次丰富的变化,有种苍茫而又滋润的美感,可以称之为苍润感。清侯方域评《倪云林十万图记》中有“此盖借意成之,而墨法在有无之间,居然苍润。”书法中的苍润感是于墨色的干(苍)湿(润)变化中追求一种苍茫而丰润的意趣。

华山碑

孙过庭强调:“带燥方润,将浓遂枯。”黄宾虹说线条要“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正是此意。线条之中有苍润感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求。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为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隶《张迁碑》高清完整拓本
为什么隶书高手都“颤笔”
武建中:清初隶书在碑学中的先导性表现
书法线条的金石气的构成
了不起的《山水十二条屏》?
篆书,原来可以这么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