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研丨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看真语文理念

7月初,《语言文字报》刊发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牢牢把握语文教育正确方向,将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一文,发起了一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广东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王土荣分别撰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感悟与思考。专家们的讨论,引发了福建厦门实验中学陈成龙、刘飞两位老师的思考。他们看到,真语文理念自提出之日起,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在评课、上课、编写教材等实践活动中,都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详情请看——

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看真语文理念

自2012年底语言文字报刊开展真语文大讨论以来,柳斌、孙绍振、钱梦龙、贾志敏等语文名家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许多老师在真语文理念的感召下,简简单单教语文,提高了专业能力。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真语文是“只见语言文字,不见思想内涵的语文”;更有甚者,认为真语文“实际上是回归语文工具论,开历史倒车,逆着当前语文教改的方向而行”。这完全是对真语文理念的误解。这一理念自提出之日起,无论其理论阐释还是教学实践,都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坚持语文课程标准。

理论:明确强调

2012年11月23日,语言文字报刊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在福建泉州聚龙小镇发布《聚龙宣言》,提出关于语文教学的六条倡议。其中第二条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要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教语文。”这不仅肯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将二者的关系论述得更加充分,更具可操作性。

《聚龙宣言》发表四年后,真语文活动总策划王旭明提出真语文课的“十二字标准”——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为衡量一节课是不是真语文课提供了明确标准。这“十二字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依课标”,并指出“课标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以说,从《聚龙宣言》到真语文课“十二字标准”,真语文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课程标准,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有自己明确的理论主张。

评课:有机融入

真语文不仅在理论上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也将这一观点融入。

2016年12月,在真语文泉州站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七年级说明文《网络表情符号》。这篇课文介绍了网络表情符号由初现雏形到被广泛认可的过程,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不同含义及其流行原因。在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写了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对表情符号“∶-)”的喜爱,还特别提到法尔曼教授从未为此发明申请专利。显然,作者在这里想要强调:在创造网络表情符号乃至从事一切科学活动时,每个人都应有奉献精神,不要太过功利。也许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执教者在教学时并未对这一段做具体分析。

客观地说,对于一篇说明文,执教者能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怎样说明网络表情符号”,就可以称得上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由此观之,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到位,但在评课时,王旭明不客气地指出:“语文教学不是不讲人文性,文本中有的就要讲,不讲就是失职。……文章末尾一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资源,教师应该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执教者没有借机渗透,这是一个瑕疵。”可见,真语文并未忽视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但强调 “该渗透时要渗透”。真语文反对的是阅读教学中贴标签、凭空拔高式的思想教育,而不是否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属性,这一点需要厘清。

教学:付诸实践

王旭明不愿只当旁观者,更愿意成为参与者,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于是他重返讲台,身体力行地践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理念。

2016年10月,王旭明在真语文成都郫县站活动中执教七年级阅读课《乡愁》。教学快结束时,他问学生:“就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为什么就过不去呢?有谁知道吗?”由此向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一项政策好,可以让很多人受益;如果一项政策不好,可以让很多人忧愁和痛苦。因此,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当‘大官’,制定好的政策,惠及百姓。”

这种贴近文本的教育,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埋下向善的种子。试想,如果这批学生中有人将来成为人民公仆,当他制定政策时,想到儿时所上的这一课,必定会慎之又慎,尽最大可能制定出“让很多人受益”的好政策。这里,王旭明无疑对学生进行了成功的人文教育。

编书:提供载体

要想全面理解真语文理念,还必须关注王旭明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主持修订的语文版课标教材。

根据国家相关通知要求,语文出版社在2013年启动了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教材修订工作。修订版教材切实体现了课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观念贯穿始终。一方面,切实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修订后的一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比例。一至六年级教材,古诗文占比约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古诗文占比约40%,每册有两个单元为古诗文。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注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其课后练习,第1题大多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提问,聚焦“写什么”;第2、第3题是对方法、技巧的提问,聚焦“怎么写”;第4题则是在内容与形式结合基础上的拓展延伸。这种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指导理念。

通过以上四方面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真语文理念与实践都是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的,适应了课改潮流,甚至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对其的评论,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客观进行,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凭个人主观喜好随意评判。客观地讲,真语文理念让更多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让更多学生从“假语文”中解脱出来,切实提高了语文能力。这给语文教育领域吹来一股求真务实之风,功德无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梦龙: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
语文教学,何必谈“性”
请给“训练”留个位置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为什么语文老师教的都不是语文课?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言语文化: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