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75炮与法国人的雄心壮志:速射!速射!

一场速射炮革命!

作为引发法国陆军“速射炮革命”的重要因素,“法75”还是世界上第一门在设计阶段就对精度和立靶密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计算的速射火炮。正是因为深刻的理解了这其中的奥妙,法国人在“法75”的设计过程中,坚持着这样一个原则——精度与密集度之间必须维持如此一种平衡,即在无需修正的情况下,散布不可以大到威胁已方步兵战斗队形向前推进的程度,弹群的平均弹着点应尽量靠近目标中心,但同时散布的适度增加也是必要的,以便在接连不断的弹幕式射击中,产生一个有效的、符合愿望的面积覆盖。于是,最终“法75”是按照1500距离上的立靶密集度为2密位左右的指标被设计的。从纸面上看,这个指标似乎要略低于德国人的1896年式77毫米速射野战炮。然而当时很少有人去细细品味这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有意思的是,由于不了解“法75”的真实性能和设计意图,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德国人一开始对法国人的野战炮炮兵连为什么采用“4炮制”疑惑不解,甚至是轻蔑——法国人的作法似乎完全违背了当时公认的炮兵使用原则,也就是“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在德国人看来,虽然4炮编制灵活,在机动性和阵地选择上都较为容易,也更容易隐藏,而6炮编制所需阵地面积比4炮编制多出50%,战术灵活性也稍差,但当炮连遭受攻击时,一两门火炮失去战力不会使得整个炮连被迫退出战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4炮制炮连与6炮制炮连在火力投射效力上是完全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对法国人的作法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得将其归结为法国人的“愚蠢”。当然,这是建立在“法75”与自己的1896年式77毫米速射野战炮性能“至多”持平这样一个认识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

然而,几年后事情的发展却让德国人有所警觉。1900620,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其前去总理衙门的途中,途经东单牌楼时,开枪寻衅,被清军虎神营士兵击毙,成为列强对华开战的借口。621,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十一国同时宣战。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由于列强早已做好以武力镇压义和团的准备,北京各使馆已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防卫。

事件最终演变为列强对华大规模入侵,作为所谓“八国联军”的一部分,最初法国政府虽然只派出了由库尔若利海军准将指挥的800人部队,但其中2个装备“法75”的炮兵连却非常抢眼,这毕竟是在前一年的“巴士底日”阅兵式中才首次亮相的新式武器,自然引起了德国人的浓厚兴趣。事实上,法德两个欧陆世仇都在中国战场上暗暗较劲,两国的新式火炮成为比试的看点。然而,事情的结果却是戏剧性的,在北京城下,当德国人夸耀自己新型的77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以发射86.85千克重炮弹时,法国的新型火炮每分钟却从容不迫地发射了307.2千克炮弹。更重要的是,虽然射击速度是如此之快、后座力是如此猛烈,整门火炮在持续射击下几乎不会产生位移,因此炮手可以轻易地在每一次射击间,调整射击诸元以修正弹着点。一个战例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半连的法军携带2门“法75”开始攻击一个由2000名“拳民”防守的村落。首先法军推进到距离村落1500处,两门“法75”以交叉前进的方式前进到距离村落600处,然后以最大射速掩护法军进行刺刀冲锋。义和团的拳民们在这样压倒性的火力下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在仅有1人受伤的情况下法军轻易地占领了村落……这场炮术表演,最终以法国人的大获全胜告终,灰头土脸的德国人则惊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法75”为法国军事当局长了脸面,更明确了对德国人所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结果“法75”在法国炮兵中的地位迅速攀升,以至于很快形成了所谓的“速射炮万能论学派”。虽然起初“速射炮万能论学派”因设想过于激进而饱受质疑,然而1905年发生在亚洲大陆上的一场“速射炮大战”,却使“速射炮万能论学派”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在这场围绕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不义战争中,日俄双方都将自己刚刚装备不久的“速射野战炮”拉上了战场,这场战争也因此可视为“有坂”75毫米速射野战炮与1900年式“普提洛夫”76.2毫米速射野战炮之间的对决。客观地讲,这两种炮均受到了“法75”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同程度的摹仿品,但除了准头稍差外,俄国人的1900年式“普提洛夫”76.2毫米速射野战炮,要比日本人的“有坂”75毫米速射野战炮优秀得多。前者能以20/分钟的射速,将7千克的榴弹打到6400外的地方,而后者却只能以每分钟6-7发的射速,将5千克重的炮弹打出5500远。在战场上,1个俄国炮兵连打2个装备同样数量火炮的日本炮兵连毫无困难……作为旁观者,法国人在这^速射炮大战中大受鼓舞,以至于信心满满地开始为“法75”加装钢制炮盾。


最早的“法75”其实安装有镍制防盾,试图在不过多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为炮手提供最起码的战场防护手段。然而不久后,这种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防盾就被拆除了。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惯性”在作怪,在传统的炮兵操典中都非常强调炮手们在火炮发射时要尽可能地远离火炮,在复进机构还不发达的时代,炮手被后座中的火炮打中可是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替火炮装上防盾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尽管“法75”的设计者一再强调,这门火炮与原有的一切火炮是如此的不同,但根深地固的传统观念还是令基层士兵心存疑虑,以至于镍制防盾不得不在其强烈要求下被拆除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通过切身的体验,法军的炮手们逐渐意识到,这种速射炮的确是可以稳定射击;另一方面,日俄战争的经验也表明,大部分的俄军炮兵阵地都是由日本步兵所摧毁,而非像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炮兵火力将法军炮兵撕成碎片。这样一来,为“法75”重新装上防盾,让炮手们可以躲避敌人榴散弹与轻武器射击就成了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于是,作为从日俄战争中吸取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战术研究家们很快都同意了新型的速射炮必须加上钢制防盾。为全部“法75”装上5毫米厚的钢制防盾后,法军修改了他们的战术条令,要求炮兵将“法75”推进到距离前线1000以内,以榴散弹的弹幕压制德军战线,以支援法军步兵发起刺刀冲锋。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最后10年中,于技术和精神两方面因素作用下,法国人对“法75”的热烈拥戴,干脆从军事上的“学派”升级成了一种不容质疑的“公众信仰”。虽然发生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给这种狂热泼了一盆凉水,然而,“速射炮万能论学派”发行了几本小册子,详列出所有速射炮的优点与榴弹炮的缺点。其中最重要的主张是由于速射炮的射速高、弹道平伸,是所有武器中最好的榴散弹发射工具。当对抗敌人炮兵的时候,速射炮更可以有效地压制敌人。而就算是敌人榴弹炮阵地躲在反斜面后面,这本小册子中指出,只要山坡的坡度小于9度,速射炮就可以有效地击中目标。当法军高层阅读这些小册子后,马上将巴尔干战争报告抛之脑后,结论并不是他们需要榴弹炮,而是想办法让“法75”炮弹的威力加大。结果,在进入一战的最后几年中,榴弹炮、重炮、臼炮等各式各样的旧式火器与大口径炮都被扔进了垃圾场,法军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未来战争的最佳解答,全军上下只需要一种火炮、一种口径、一种弹药,就能够在面对德国人的复仇雪耻之战当中克敌制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炮兵的发展过程——从普法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3)
法国的王牌火炮,M1897式75毫米火炮,如何成为一代传奇?
敦刻尔克之后法国人的最后抵抗
法国M1897型75mm火炮
炮平四海,施耐德75毫米野战炮浅谈
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和清军的差距,火器代差惊醒黄龙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