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The Giving Tree


书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550万册。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M.E. + T.”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希尔弗斯坦的作品,原本设置的读者群是四岁到八岁的小孩,却成了所有年龄层的最爱,只因他的书,让人看了会笑、会感动、会永难忘怀。他的文字如同会舞动的诗句,字字句句,打入人心。

    谢尔·希尔弗斯坦简介:
   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他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1974年《爱心树》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550万。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往上跌了一跤》等。其中《阁楼上的光》更是创记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浅显的文字、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不只吸引儿童,更掳获了大人们的心。
   他为电影《明信片的边缘》(Postcards from the edge)所作的歌曲I'm Checking Out获得1991年第6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人行道的尽头》同名唱片还获得1984年格莱美奖。

精彩书评:


被砍了也快乐的爱心树!
 2007-03-01 00:22:23   来自: 不丹


  这位天才画家作家的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的贪婪。
  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你阅读时很快,思索时却很长;我只花了几分钟就看完了《爱心树》,第一感觉,那个家伙,就是开始是小男孩,后来变成少年,再后来变成男人,最后变成老人的家伙,真是个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家伙。这也是,很多人不都这样吗?而且索取的理直气壮,不以为耻。适逢近期新闻,恶男杀了亲生父母,好吃懒做,问父母要钱,嫌父母不给,心生怨恨。说实话,这类新闻我看到好几个了。我不由想,如果小时候看了《爱心树》,照见并反省了人类的贪婪,又如何?再说到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不也是这样吗?大树只是希望和我们游戏,他就很满足很愉快了,我们却要得更多,要了再要,就像普希金写的那个贪婪的渔夫老太太。结果,我们还是不快乐!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大树不是人,只会奉献;我以为如果人是这样,那是迂腐!几年前某市有个亲生儿子杀了父母而且用水泥封了起来的恶魔,被抓后警察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干?你猜他怎么说?人家娃,父母都给准备和安排好了一切,这两个笨蛋问他们要点钱都不给!听听,这可不是小时候溺爱的结果吗?
  看这书时,恰好有个熟人在旁边也看了,而且是位妈妈。我献媚的说,我觉得这棵树就是你啊!朋友听后一脸灿烂的说,那当然。也许天下父母,尤其是慈母都会拿这棵树自比,不过可要小心,别那么傻,让你的孩子也看看这书,别那么贪婪,还要懂得回报。回报才是快乐的,索取永远也索不到快乐!
  说起慈母,就想起我们中国那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媳妇要吃娘的心,儿子很为难,娘主动自己挖了;儿子捧着热乎乎的心一路小跑,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颗娘的心突然喊道:儿啊,没摔疼吧?这慈母和这爱心树简直就是一个命!
  如果让你选,你是做那个不断奉献看到爱的人快乐自己就快乐,也不怕最后变成树根的爱心树呢,还是做那个动不动就不快乐要这要那只有短暂的满足的人呢?
  唉,爱心哪,如果我有就好了,那样即使被爱人砍了也快乐!


爱心树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00:38 新浪读书 


连载:我对你说   作者:梁家辉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偶然读到美国作家兼诗人希尔弗斯坦的旧作《The Giving Tree》。这本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也许记不起书名或作者名,但只要提起故事内容,看过的人很难会忘记。


  这书其实可以称为“绘本”,全本都是图画再附以简洁的文字,大意说一株苹果树和一个小孩是朋友,小孩时常去爬树、吃苹果、乘凉消遣,彼此共度美好时光。然后,孩子长大了,不再爬树,他要到城市去玩耍,树把苹果都送给他拿进城市卖钱。


  过了很久,孩子已到中年,要成家立室了,他来找大树,要走了所有树枝去建房子,树看到孩子快乐,自己便快乐了。又过了很久,孩子已过壮年,他来找大树说生活得不愉快,欲要买舟离乡,大树把仅余的树干也给了他造一条船远去。树虽然仍然因为孩子快乐而快乐,但也不无萧索之感。最后,走到垂暮之年的孩子回来了,树对他说自己已一无所有,孩子说反正我也没什么想要了。故事完结时,一个已变成老头的孩子坐在树墩上歇息。


  年轻时读这书,虽然明白大树的角色隐喻父母,为了儿女的一生无私地奉献,但却只会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难以明白大树的心情,记得看书后只模糊地有个概念,觉得大树很可怜。


  今天重读,心境全然不同,站的立场和看的角度都变成了大树,觉得可怜的不是大树,却是贪得无厌的孩子。大树把一切都奉献给他,满足了他的要求,但孩子的一生其实并不快乐。作家并没有说大树是父母,所以它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自己作为父母,对儿女作出的供应,是不得不警惕的,不顾一切的爱,可能只会害了他而已。


  等……


  偶然在书架暗角找到一本书,扉页有自己的签名,还写着1982年,标价人民币四角五分,港币三元五角,可知年代久远。这是一本名叫《第五骑士》的翻译小说,原书是法语,而自己又不懂法文,反正英译汉译都不是原文,所以当年一见此书便高兴地买下,然而,到今天我仍然未阅读。对于爱买书但看不完的朋友而言,这只是寻常小事,为何值得记下呢?因为这本书我不是不想看,而是不敢看,所以印象深刻。


  虽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书,但题材仍然很有时代感:恐怖分子在纽约市放置了一个小型核弹,威胁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就范。中文版的编辑先生写下内容简介之后,再写“中译本拟分三册陆续出版”,当年的我就想等三册买齐再看,省得牵肠挂肚,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因为我从来没看到第二、三册。


  有时和书友谈起,亦有类似的经验,有些文史哲大部头著作,买了第一册,五年后才有第二册,又等十年,以为出版社已经放弃计划了,忽然又出了第三册,书友苦笑说但愿有生之年可以买齐全套。然而,文史哲巨著有能耐经历时间考验,我手上这种以时事作背景的小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愈等得久、大团圆的机会愈渺茫,也曾想过不如先看几章,反正看了几章便束之高阁的书也不少,如此一来,不是省回三分之二的书钱吗?但回心一想,如果很好看又怎办?所以今天我仍是选择把书放回架上去。


  当年香港有出版社说要出版手冢治虫全集共四百多册,他们出一本,我必买一本,后来出版社却停止了该计划,更连老板也换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付出与索取


        ——从《爱心树》一书中引出的一个道德教育的话题


          //文:随风听语


   周六下午,看中央台少儿频道一个介绍图画书的节目,嘉宾介绍了一本叫《爱心树》(The Giving Tree)的书,作者是美国诗人、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谢尔·希尔弗斯坦。


这是一本适合0—99岁看的书,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干净朴实的画面,叙述了一棵老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儿一生交往的故事。小男孩儿起初常找老树去玩,在他身上打秋千,爬到他的身上和他玩耍。他爱苹果树,苹果树也爱这个孩子。小男孩儿每次来,大树都很快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去找苹果树的次数越来越少。以后每次再去,便是去向苹果树索要东西,一次比一次多。起初大树给了他果实,然后给了他枝叶,再以后给了他树干……等到孩子老了,走到大树跟前想找个坐的地方,大树又努力挺直仅剩的树墩给孩子坐。每次孩子来了又走了时,画面旁都出现一行文字:大树很快乐。直到他没有什么可以给男孩儿了,直到他挺直仅剩的树墩给男孩儿坐时,都出现那行文字:大树很快乐……



  那个孩子就像故事《渔夫和金鱼》里的老太婆一样,一次次地向大树索取着,大树也像金鱼一样一次次地满足着孩子的要求。唯一不同的是,金鱼最后恼怒了,惩罚了那个贪得无厌的人,而大树没有。它只是一味地付出,一直“很快乐”。只在男孩儿砍掉了它的树干,看着男孩儿走后,才会出现:“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的情绪。


  心坎里有些什么呢?作者没说。这样的情绪在它的一生中也就出现了这么一次。当男孩儿老了走不动了,坐到它身上时,仍然是:大树很快乐。


   爱与被爱、付出与索取两者到底谁更快乐呢?这样一个哲学层面、道德层面的问题就在这简单的文字和画面中盘桓在了人们脑海,让人对自己一问再问。


   我问自己家的小男孩儿:“苹果树和小男孩儿的关系像生活中谁与谁的关系呢?”他搂着我的脖子说:“像我和妈妈的关系”,于是我对他说:“是的,苹果树和小男孩儿的关系就象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样。你常想着妈妈,妈妈病了你给妈妈拿药送到嘴边,你知道关心人,帮助人,所以你不是图画中那个男孩儿。可是周围却真有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当那棵苹果树,一次次地只知索取而不知一丝的感恩和付出,也真有象苹果树那样的父母,对孩子一味地付出,没有一点怨言,不求任何回报。”


  这样的父母到底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呢?是值得赞美、推崇的,还是该对他们的做法加以微词呢?


   当我读给儿子这本书时,有一小会儿声音有点哽咽,我为老树无私的付出感动着。但当我回归到我的本行,以一个从事教育的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棵老树时,我不仅看到了它身上无私伟大的光芒,也看到那个小男孩儿善良的人性不是被他的光芒点亮,而是一点点地被压入黑暗之中,使他身上漆黑一团。我想这样的人在走进人群时,他不会照亮别人,反之,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黑暗的芒也会使周围暗淡下去。


   一个人在家里被百般纵容,等出了家门,自己在社会上独立生活时,当他和同学、同事、朋友、陌生人相处时,没有人会象父母一样百般迁就纵容他,这时他的受挫感、孤独感、不公平感会比别人更强烈,他不会是一个能够随处体味幸福的人。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不仅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还要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引领的作用。生活需要大人对孩子的包容和付出,同时也需要让孩子学会包容和付出,能够被感动,懂得去感恩。当孩子有了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时要及时指出、制止并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及应该怎么做,而不应一味忍让与纵容。须记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蚂蚁刚刚要在大堤上建穴的时候就要把它清理掉。


   我想,如果我是那棵爱心树的话,我会让我周围的人都变成一棵棵爱心树,然后波及出去.


FLASH欣赏
http://www.readinglife.com/ACTIVITY/givingtree/givingtree.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本伴读23:《The Giving Tree》爱心树
孩子和我的阅读故事
《爱心树》,一本大人、孩子都值得读的书
《爱心树》
【鑫妈故事会】爱心树:父母之爱仿若树 | 博雅小学堂
即兴讲故事《爱心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