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卫专栏】张三丰到底是不是太极宗师?


大 卫 专 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一直是件扑朔迷离的事情。

 

尽管从2005年开始就有学者在河南博爱县唐村考察时从《李氏家谱》(康熙五十五年)中得到新的发现,证实在明朝末年,河南博爱县的李仲、李岩、和陈家沟的陈王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但是,这里所说的“十三势”和“太极养生功”是否就是当今所说的太极拳,学界仍旧争论不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的诞生是和博爱县崇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千载寺以及在千载寺拜师学艺的李仲、李岩和陈王廷关系极为密切的,因此从他们所在的年代算起,太极拳至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

 

在博爱县唐村发现《李氏家谱》之前,陈式太极拳尊陈王廷为太极拳的创始者,而其他门派则大都尊张三丰为始祖。

 

张三丰其人及考证


影视剧中的张三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和后来被拍成电影的《太极张三丰》《游侠张三丰》《少年张三丰》等,无疑将这位神秘人物的故事推向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却并非出自金庸先生。

 

在清末民初,太极拳兴盛至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太极拳起源的争论:一说是宋徽宗时(十二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是元末明初(十四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观蛇鹊相斗,由此悟得以柔克刚,动静消长、因按太极变化而创太极拳;还有说是唐代(八世纪中期)许宣平所创。

 

《太极拳辞典》中关于“张三丰”的词条则作了如此解释:“又名:张三峰。相传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有人认为,张三丰所传内家拳主要是太极拳,故有太极拳起始于张三丰之说。如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即持此观点。……各类典籍所载历史上的张三丰(峰)却有几人,生活年代亦分别为宋、元、明而各不同。其中最为有名为明代道士张三丰。其名全一,字君宝,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但关于张三丰其人其事的真实性,以及他与武术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武术界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张三丰祖师自画像


黄兆汉在《明代道士张三丰考》一书中对诸多关于张三丰的疑问予以辩解,最后推论出张三丰是个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历史人物,大约生于1314-1320,卒于1417-1418年之间。而历史上的张三丰并非是个武术技击家,文献中也未曾有张三丰会技击的记载。

 

为什么张三丰在明朝被推崇至极呢?这还得从明成祖朱棣说起,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之一,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亡,就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朱标的儿子)。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仅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皇叔朱棣赶下台。

 

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而是化装成出家之人逃往南方。没有抓住建文帝是朱棣最为放心不下的事,遂派亲信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查访建文帝下落,于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濙)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

 

加上永乐帝对道教本身推崇备至,一方面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另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坐稳皇帝,顺应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和表示对玄帝的诚心,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为玄武大帝和张三丰营建宫观。

 

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即武当山),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而真正提到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则出现于清末民初。

 

最早尊张三丰为内家拳始祖的,便是出自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

 

黄宗羲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者。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王征南的师承关系为:张三峰-张松溪-四明-单思南-王征南。《宁波府志》中记载张松溪师承孙十三老,精通拳术,是明代道士张三丰的徒弟,黄宗羲在这里为什么又造出一个宋朝的张三峰,并且“百年之后”才传到张松溪呢?


王征南

 

有学者进行分析给出两条理由:第一,黄宗羲(1610-1695)和王征南(1617-1669)皆是反清复明的斗士,清军入关,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王征南作为黄宗羲的同盟好友,并且是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武术老师,在其死后,黄宗羲势必要为王征南写一个客观墓志铭,而在墓志铭中说到王征南的师承关系时,若说元末明初之张三丰必然犯清朝禁忌。元代统治者为外族,和满清相似,所以只能假借宋代张三峰,且以内家拳对外。现今武术中的内外之分(内家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外家以少林拳、南拳、洪拳等著称)皆源于此。“夜梦玄帝授拳”,玄帝即真武大帝,是明成祖朱棣大兴武当道观所供奉的主神,真武又称玄武,为北方之神,为水神。玄武神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司北方、司水、司命、司生殖及具有斩妖除魔的神威。“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人”,这里的贼,暗指满清。显然,黄宗羲在这里借此文字隐喻王征南和自己反清复明的正当性。

 

第二,由于清朝期间,道士被视为潜在反清复明的打击对象。黄宗羲是有意把明代张三丰前推至宋,且将“丰”易为“峰”,并称“徽宗召之”。他这样做,既对元末明初张三丰精于丹术的暗示,又说明王征南的师承关系和道家的渊源,同时,还为武当道士避嫌,避免他们遭受清廷的迫害。

 

有了这两条解释的理由,似乎“张三峰”与“张三丰”实指一人,即《明史》所记载的元末明初之道教领袖张三丰。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而到了清末民初,张三丰又为何被提及并且成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呢?这还得从太极拳的历史说起。

 

被后人尊为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的杨露蝉(1799-1872)是河北永年人,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前后历经十八年跟陈家沟的陈长兴学拳,这是永年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当时永年人称此拳为“绵拳”、“粘拳”,而并非太极拳

 

陈家沟自陈王廷(九世)之后一直到杨露蝉的师父陈长兴(十四世)也没未见有“太极拳”三个字的记载。

 

与杨露蝉同乡的武禹襄,后被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与其外甥李亦畲(1832-1892)潜心研究创造了武式太极拳。但是当时永年城的人称武禹襄的拳为城内架,称杨露蝉的拳为南关架(杨家在城南外)也没有说是太极拳。

 

《王宗岳拳论》中包括一篇无题的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等。依据《永年太极拳志》的记载:“其中最具理论意义的是一篇以‘太极’立论的文章,此论本无题。

 

杨露蝉、武禹襄相互研习中,将原本‘太极’之‘拳论’,渐呼之为‘太极拳’之‘论’,‘太极拳’之名始露端倪。


武禹襄

 

19世纪中叶,经武禹襄二哥武汝清推荐,杨露蝉赴北京教拳,他以卓绝拳艺,名震京师。此后杨露蝉祖孙三代相继进京,以教拳为业。‘太极拳’之名在北京广为传颂”。

 

而“太极拳”三个字最早的记录则见于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畲在1881年定稿的《太极拳谱》(李亦畲手定三本,分别交与胞弟李启轩一本、门徒郝和一本、自留一本,俗称“老三本”)。在“老三本”的启轩本里有对“太极拳”名称的解释,原文如下:


 “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名太极拳。”

 

而在郝和本里。第一句并未有“太极拳”三个字而开篇直接是“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并且也没有最后一句话。同时在“老三本”中,都附有李亦畲写的小序。

 

序中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为何在郝和本中将太极拳释名略去,想必李亦畲还是有一番考虑的。另外一种可能是郝和本先于自藏本,因为从所记录的武式太极拳套路名称上来看,郝和本共54式,而自藏本前后加了起势与收势。

 

郝和本的封面上写的是“王宗岳太极-拳论”而自藏本为“太极拳论”。如果“太极拳”的名称已经确定或者被世人所知,那李亦畲给郝和本里为何无太极拳释名?


李亦畲

 

李亦畲是1892年去世的,因此去世前有可能对自藏本加以重新修改。杨露蝉从陈长兴学得的拳技名为“十三势”,如果按照《永年太极拳志》的说法,武禹襄和杨露蝉将王宗岳的“太极”之“拳论”说成是“太极拳论”也未尝不是一种解释。但是如果考武禹襄其人及历史背景,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李亦畲“老三本”中的《太极拳小序》写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岁次庚辰小阳月”,而这一年正值武禹襄去世,“老三本”本中有部分也是武禹襄所写的拳论,所以武禹襄势必在去世前审定过初稿。因此“太极拳”三个字极有可能为武禹襄所提。

 

其次,杨露蝉在京授拳时并未见有所授之拳为“太极拳”的记录。也有说太极拳名称的来历与晚清帝师瓮同龢(1830-1904)有关,瓮同龢曾看过杨露蝉打的绵拳后说道:“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混元一体也。”随即题写一副对联相赠:“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也许是这幅对联使得杨露蝉所练的绵拳有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名字“太极拳”。

 

因此从杨露蝉1872年去世,到李亦畲1880年写的《太极拳小序》这个期间,应该是“太极拳”名称确立的阶段。

 

另外,将太极拳的起源说成是张三丰之说,徐震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称,武禹襄、李亦畲都没有太极拳源自于张三丰的记载“至杨氏拳谱中乃有之,此明明为杨氏之徒所加”,他说杨家附会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是依据《聊斋志异》武技篇有汪渔洋的一段话称“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又关中人王宗……”显然这是后人依据黄宗羲之说而改编而来。

 

由此可见,太极拳创自张三丰之说显然是在“太极拳”名称出现以后的事了。


戊辰四月初九日致柔拳社三周年纪念公祝张三丰祖师寿诞摄影

 

而问题是,此说为何源于杨家并且一直被杨家人所坚信不疑?此时杨家所主张的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的始祖,即是一位道家的隐士,又是一位内家拳的鼻祖。这与杨家历史到底有何关系?

 

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1925年在上海成立“致柔拳社”,尊张三丰为祖师,在拳社三周年纪念的一张照片上印有横幅:“戊辰四月初九日致柔拳社三周年纪念公祝张三丰祖师寿诞摄影”,同样的横幅也出现致柔拳社八周年合影留念上,日期为“四月十三日”。

 

此时,太极拳已经风靡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并受到许多文人儒士的青睐,在理论上也走向了集阴阳五行、呼吸吐纳、健身养生和内功修炼为一体的完整系统。

 


张三丰形象与王朝更迭

 

张三丰的或隐或现,以及角色的转变总是与王朝的更迭相联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从义和团运动之后,张三丰的形象再次出现在晚清及民国时期,也是沿袭了武艺和政权上内外之分的传统。

 

民国到当今的一百多年里,杨家以及由杨家太极拳演变发展而成为门派的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均坚称太极拳的鼻祖为张三丰。至今,杨家及其嫡系传人仍坚持这样的观点:


“杨露蝉自幼好武,长大后以挖煤或做杂粮摊助理为生。一日,在太和堂药店门前发现有人寻衅闹事,被药店掌柜轻易抛出丈外。遂经药店掌柜引荐,长途跋涉,慕名投拜陈家沟陈长兴。相传三下陈家沟,前后十八年,终获太极拳之真谛。或言杨露蝉闻知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又遍访道家宫观,另得奇人传授。杨家历来的说法,称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传至近代由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露蝉”。

 

其中“另得奇人传授”指的就是与道家高人的往来。从拳术本身来看,太极拳的思想以及对身体技术的训练理念与道家所强调的认识观及身体修行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张三丰的形象自元末到清末的500多年里,像变戏法一样穿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在清末民初之间,又以“太极拳创始人”的形象被人们传颂。在当今社会,通过武侠小说,武侠影视剧的渲染和塑型,“张三丰创太极拳”已经内化为人们普遍的历史记忆。

 

近代以来的太极拳研究专家,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太极拳起源与张三丰的关系予以论述。以康戈武为代表的国家武术运动管理部门对张三丰创太极拳持否定态度,而尊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而大部分学者和除了陈式太极拳以外的其他太极拳门派仍坚持尊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式太极拳源流-张大辉
各式太极拳的渊源
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 - 路迪民
吴文翰:推手理论的发展
湛江太极网-太极历史-太极流派-陈杨武吴孙和
改写太极拳历史的重大发现(中)(续九)张三丰与太极拳关系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