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主教育吴正宪五校名师工作室新光小学站专题研讨活动
自主教育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活动

2021年3月15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迎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我们可亲可爱的吴正宪老师;迎来了“自主教育吴正宪五校名师工作室新光小学站”专题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为“大单元视角下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职教研员王愉鑫老师,高新区教师发展中心专职教研员曾亮老师,本次活动吸引了成都自主教育共同体学校、以及区内兄弟学校的多位领导和老师们。

研讨活动在小学数学组赵珞辰老师的主持中拉开序幕。首先,是成都高新新光小学钟奕军校长致辞。钟校长表达了对各位与会老师的热烈欢迎,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关心与支持,表达了对我校小数教研组的关怀与鞭策。

针对本次主题研讨活动,我校小数组的全体老师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在活动之前积极筹备,在上午的教学时间给大家呈现了三节精彩的课例,展现了我校及高新区兄弟学校数学组在“大单元整合小学数学建模”策略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节课是张婷老师和二年级3班的孩子带来的研究课《认识角》。张老师通过活动“猜图游戏一”,让孩子体会到图形上有角,带领孩子们走进角的世界。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常见物品中找出角,抽象出角,观察总结角的物征,从而形成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再通过“猜图游戏二”让孩子们体会角有大有小,它是影响图形形状的重要因素,让孩子主动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接下来通过三次比较角的大小让孩子更加深入理解角的大小和张口有关,巧妙解决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最后让孩子们剪角,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课一结束,吴老师就迫不及待走上前去进行课后访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吴老师机智的引导,生动的表达,让孩子们对角的特征理解更为透彻。真的是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而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第二节课是张春雨老师和四年级一班的孩子带来的研究课《小数的意义》。张老师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由测量引入,用1厘米测量铅笔的长,不够怎么办?用1厘米测量图钉的长,1厘米多了,怎么办?通过学生在度量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单位的叠加可以表示更大的量,单位的细化,可以表示的更加精准。将长度单位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小数意义的学习。接下来通过感受计数单位的叠加,复习整数计数方法。再换角度反向感受计数单位的细化,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回归生活,解释生活中小数意义。将正方形模型转换成数线模型,培养学生数感。整节课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计数单位模型,整理了整数和小数的认数系统。

第三节课是由滨河学校的马燕老师带来的二年级研究课《铅笔有多长》。马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估”、“量”、“找”这三个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1分米与1毫米的长度,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和单位量感。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对度量思想和单位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马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来修改“淘气的日记”重的单位,开张有梯度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思辨的眼光去判断长度单位是否合适,让学生对量的感受越来越深刻,提高学生的量感。

课后,由吴正宪老师主持,开展了课后研讨。首先吴老师通过访谈形式拉开了研讨的序幕,请两位执教的老师分别说说为什么选择这节课,课后有什么收获,接着将发言权转交给听课的老师,老师们紧紧围绕数学建模以及题目着力点问题各抒己见,将课后的研讨推向了高潮。吴老师并从这两节课对学校数学团队的教研能力、教研实力进行了肯定和褒奖,对学校数学团队对“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这个点的选择进行了肯定,并结合自己的观课细致分析了两节课是怎样一环扣一环的达成教学目标,让参会老师收获满满。

下午,由吴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节课吴老师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在新课开始之前吴老师抛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老师这么讲,教材这么写,有道理吗?怀疑过吗?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了面积的本质是:单位面积个数的累加。在理解了本质之后,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通”了,不仅理解了方法,而且能用充足的理由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用底×斜边来计算。最后一环节,吴老师让学生想象底不变、高的变化与面积的变化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吴老师精彩的课堂呈现,让我们明白了何为面积?即面积不是面,是我们摸不着看不见的。吴老师说“面是测量的对象,积是测量的结果,而面积的本质是单位的累加。”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的培养是建好承重墙的关键所在。

课后吴老师带领自主联盟成都共同体工作站的老师和参会的老师就“小学数学建模”这一专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和说明。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研究数量关系,研究的是1和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个真实的“裸情景”可以引发真问题、真需求;一个“老经验”遇到的“新问题”可以引发真追问、真思考。而面对这些情景和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去解决问题:1、读懂信息,读懂数据。2、做出规划。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打算怎样去做。3、分析,实施规划。4、回头看。最后一步主要是帮助学生留住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整天的活动就在观课、说课、评课中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所有与会老师思考的火花再次被点燃。一天的学习让参会的老师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千课万人”,感悟“生本课堂”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汇报
小学高年级组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转载邱学华老师新浪博客)从“赛课全是一等奖”说开去
田家炳中学“推进三动课堂 聚焦核心素养”校内教学研讨系列活
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尺规作图”专题
宁波市小学数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讨活动有感--zhumengdi的blog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