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2)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

  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

  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

  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

  珍贵物品,使人有欲行不轨之心。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安宁,而不贪求纵情声色之娱。所以摒弃了贪求物欲的诱惑,就能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都会慌恐。经常患得患失,好象重病缠身一样。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

  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好象重病缠身一样”呢?

  我之所以有灾难、祸患、疾病,正是因为我过分重视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得失当回事,把得失从心内拿去,哪有什么病痛灾患呢?

  所以,把为天下服务作为重要志向,你才能被被寄以天下重任;

  用仁爱之心为天下服务,你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又看不见,这叫做无形;听它又听不到,这叫做无声;摸它又摸不着,这叫做无体。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进一步追究考察的,它们混合于一体。它的上面显不出明亮,它的下面也显不出阴暗,他无形无影难以捕捉,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体。这可以把它叫做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形体的形象。它可以说是迷离恍惚、无法说透的,面对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尾随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面。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规律,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把握现在的一切事物,就能够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形。以上所讲的就是关于规律的主要情况。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代那些懂得循道而行的人,其思想细致入微、深邃博大,深刻得难以形容。正因为他们难以被形容,所以只能这样牵强地对其进行描述:他们办事反复斟酌,就像寒冬要赤足过河;谨小慎微,就像在意四邻的窥视;它们举止庄重,就像一位作客之人;达理而不执迷,就像将要融化的冰块;朴实诚恳,就像未经雕琢的原木;胸襟开阔,就像那深山的旷谷;随和宽容,就像那容纳浊流的河水。谁能够使自己像容纳浊流的河水那样呢?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平静下来使之慢慢变得清澈;谁又能够永远处于安定清净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要搅乱清净,使得各种急功近利的欲望得以产生。奉行道的人,办事总会避免过度。正因为能够适可而止,所以能够有所宽容,而不去强求无法达到的成功。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

  达到极度空无,就能保持清静。万物都在生长,我来观察万物周而复始运行的规律。

  万物繁荣生长,都会再次回到它的初始状态。回到初始状态称为静,就是重新获得了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称为常,知道了常称为明。

  不知道常,胡作非为,就会遭遇凶事。知道了常就能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公正了就会全面,全面了就是天道,天运行的规律就是道,道才是长久的,终身不会停止的。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真正对我们生命重要的天地,世人常常不知道它的存在,如太阳,大地,流水,空气,虚空........

  次一等的,世人就会对他亲近赞誉,如父母,有道的君王,有智慧的大师。

  再次一等的,世人就会对他畏惧敬畏,如独裁者,专制帝王。

  再次之,世人就会对他侮辱,如暴徒,暴君。

  信用不够的人,就有不信任他的人。最珍贵的是守信用,重承诺。

  天下归心,百姓和乐,修养生息,怡然自得。百姓都说:这不过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远古时候没有什么运行机制,社会反而充满了仁义;用“智慧”方法治理时,就会有人用“智慧”来逃避它,就有了所谓的大虚伪狡诈;

  家族不和睦了,就有了所谓的孝顺仁慈;国家昏暗动乱了,就有了所谓的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不依靠圣贤智慧的教诲,百姓会获利无数倍;

  不宣传仁义道德,百姓会恢复孝道和慈悲;

  不追求巧诈和货利,盗贼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文字不能充分表达,要从心上找到归属感!

  回归到纯洁和朴实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不需要通过圣贤学习就能治理,那样就没有忧患了。

  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辽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恭敬和怠慢,相距有多远?

  善良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这相互对比的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都熙熙攘攘,如同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如同在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所盈余,而我却像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

  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可贵的是能够领会并拥抱万物之母,真正拥有了“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经之王《道德经》全篇上卷(原文、注音、注解),转发功德无量
《道德经》全文(翻译 )--5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学道必习之,赶紧收藏吧!
《道德经》道经1-37章
老子处世哲学,关键是把握尺度和分寸
《道德经》原文解释11--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