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人祭——读李硕著《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上)

本书追溯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终于殷周革命,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人祭。

一、上古人祭

(一)何为人祭

关于上古的人祭风俗,直到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发掘出殷商的大量人祭遗址及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中。

1. 定义

考古现场会发现各种非自然死亡(他杀)的尸骨,不一定都属于人祭。广义的人祭,是指出于宗教理念而杀人奉献给神灵的行为。这里的神灵包含上帝、各种自然神以及尊贵的死者亡灵。

2. 形式

人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把人夯筑在地基内,用作建筑物的奠基,可称之为“人奠基”。其原理可能是把人奉献给土地之神,用以交换神对建筑物的护佑,以及通过施展巫术,被杀者可能也会变成守护建筑之鬼。

二,把人作为食物或仆役献祭给神或祖先之灵,这是狭义的“人祭”。

三,把人作为殉葬品埋在主人的墓穴内,可称之为“人殉”。其原理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认为尊贵的人在死后会变为神灵,所以在去往神界的旅途中要给他(她)带上一些仆役和食物。

从遗址发掘的情况看,殷商的人祭不仅数量大,(胡厚宣先生根据甲骨卜辞,统计殷商诸王的献祭总人数超过1.4万人),而且献祭方式异常残忍,有捆绑、残害、甚至烹食等行为。

(二)人祭的来源

1. 俘虏

在新征服地区,商人俘获了大量人口,除了被用作强制劳动的奴隶,也可以作为献祭的材料。

2. 贵族

除了俘虏,商的贵族也可能被献祭,又有两种可能:一是灭商后,周人对特定商人贵族的杀戮;二是商纣王授意的杀戮和祭祀。《史记》等史书记载,纣王曾经处死九侯、鄂侯、比干等商人贵族。按照商人的世界观,商王杀人和向神献祭几乎是一回事,处死显贵成员更是在向诸神奉献高级祭品。

3. 特殊的人祭

在商朝灭亡之时,纣王焚身而死,后世人大都以为是走投无路之举。按照商人的宗教理念,这才是一场最高级的献祭——王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和祖宗诸神。商朝开国之王成汤(天乙)曾经试图这样做,而商纣王则首次实践了它。

还有一次特殊的人祭与周公有关。武王自己无法摆脱对商人鬼神的恐惧,在病危之时求助于周公。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在私下举行了一场祭祀为武王延寿,而他自己就是候选的祭品。周公把自己献祭给诸神,和纣王走投无路中的自焚原理相似,但他并没有当场自杀,而是“归俟尔命”,等待诸神接走自己。但武王很快还是病重死去了,终年四十五岁。

(二)人祭的目的

结合对新石器末期到中商这上千年人祭历程的梳理,本书认为人祭的目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理论层面,王的大量献祭(意味着他获得神的福佑)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现实层面,战争让本国族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而更巩固了王的权力。

1. 巩固王权

以色列考古学家吉迪·谢拉赫认为,在“早期国家”或“复杂酋邦”阶段,社会开始变得更复杂,王权刚刚出现,统治者发现自己的统治体系还不够发达,急需借用一种强大的机制来维护权力,从而导致人祭宗教和战俘献祭行为的产生。

2. 宗教文化

商人的人祭已形成了一种国家宗教,这也和他们的复杂来源有关。灭夏初期,来自多个文化的人群融合成新兴的“王朝商族”,因此,他们需要构建一种维系自我认同的宗教文化,而用人献祭是最为明晰和便捷的方式:借此区分执行献祭的“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他们”(非商族群)。

3. 世界观

从更深层次讲,人祭也体现了商人的世界观,可参考《尚书·盘庚》中记载的盘庚王的迁都讲话。

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他们不认为鬼神有明确的善恶观念,鬼神会随时、随意给任何人降下灾难,即便是商王也难幸免。为获得鬼神的恩宠,或者不降祸,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献大量祭品。除了上帝和大大小小的自然神,还有商王的列祖列宗。但凡商王有任何不适,都要先预判是哪位先王或先妣在作祟,然后用占卜确认,并决定举行哪种祭祀,以消弭祖先祖神的愤怒。

帝和先王不仅需要人牲在内的各种祭品,还垂涎着世间的活人,包括商王的夫人。武丁王最倚重夫人妇好,但她不幸早逝,于是武丁王占卜询问:“是上帝要娶妇好吗?还是唐(商汤)、大甲、祖乙、父乙(武丁之父小乙)要娶妇好?”最后,占卜的结果刻在了甲骨背面,但似乎并不是上面列举的几位,而是商族建立王朝之前的第八代酋长上甲微。

商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也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甲骨文里。甲骨文里最常见的是和杀人有关的字,其意思不仅是杀戮,更是仪式化的杀人献祭。

(三)差异及变化

1. 不同的朝代

夏朝的民间虽存在人祭风俗,但尚未建立以人祭为基础的“国家宗教”,王室统治者用人祭的数量并不比民间更多,更喜欢用猪祭祀。商朝也不是一直嗜杀的。根据考古发现,随着商朝的四处扩张,杀祭行为才陡然增加起来。中间可能发生过一场王室“宗教革命”,提倡不杀生而掩埋青铜器的新祭祀方式。

周人也是不用人祭的。不过,按照《逸周书》的记载,武王在殷都设立了周庙,用商人典礼祭祀了上帝以及周族的列祖列宗。

2. 地域的差异

除了朝代之间的明显不同,人祭也存在地域差别。从新石器晚期到商代,人祭是比较普遍的文化形态,长江中游地区是这方面的特例。

位于武汉的盘龙城具有商文化特征,但这里的商人就没有杀人祭祀行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受水土条件制约较大,稻作聚落呈“大分散,小聚居”模式;而华北主要是旱作农业,受地形影响小,聚落分布不太集中。所以,在盘龙城流域中,作为这些外来统治者的商人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只能放弃过于暴力的宗教祭祀和统治方式,尽量避免激起土著族群的反抗。

四川广汉的三星堆祭祀坑有出土密集的青铜器,属于殷墟前期,也没有发现杀人祭祀现象。这些都属于长江流域的宗教—社会传统。

(四)人祭的终结

1. 周公废人祭

从考古来看,商朝一直繁荣的人祭和人奠基到西周建立时却戛然而止。对照文献和考古,作者推测,这场重大变革发生在周公辅政时期。

为了彻底消除商人兴兵复辟的可能性,并废止他们血腥的人祭宗教,周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拆分商人族群,消灭其军事实力和人祭宗教;二,分封各种诸侯国,统治、同化新征服的东方地区。

周公执政时期不仅禁止人祭、人奠基和人殉行为,同时还禁止在书面文献中提及商人的这些风俗。所以,人祭的历史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地层中那些无法销毁的遗迹。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周公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这主要体现在《尚书》的几篇诰命中:

一,淡化商人对“帝”的崇拜。

二,以含糊的“天命”取代“帝命”(上帝发布的命令)。

三,天命会转移到更有德的候选君王身上,从而改朝换代。

经过周公以这样一套性善的理论进行的改造,商朝残酷的人祭行为被隐去,由此,周人之前的暴力时代也成了和周朝同质的德治王朝,上古圣王的历史也成了尧舜禹的温情禅让。但我们要看到,周公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源于对人祭宗教的恐惧,以及消灭人祭宗教的需要。这是后人从未堪破的秘密。

2. 春秋的人祭回潮

但是在文字记录之外,口传的历史记忆是朝廷禁令难以销毁的。在春秋中晚期,人祭活动曾在官方层面有过局部复活。其中,宋为商人之后,楚是南蛮,其复兴人祭或尚可理解,而鲁国国君(包括季氏)乃是周公后人,复活人祭实在颇不寻常,可能是误读了人祭的历史。

当然,春秋的人祭回潮并未成为主流,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战国时期的社会重组和政治变革。

由于列国兼并战争的威胁日渐增加,各国都需要富国强兵,人祭自然属于不可容忍和必须取缔的行为。在战国初期魏国,“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本质上是把少女奉献给漳河水神的人祭行为。时任邺令的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宗教理念,却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了漳河。从此,这里再无人敢复兴人祭宗教。

其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逐渐兴起,开始提倡仁政和爱人。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如摩西十诫、佛家五戒)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找到了另外一套世俗道德的原理,即“推己及人”。到了春秋晚期,孔子又将其总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就是儒家的主张观点”仁爱“,也是人类的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就这样,伴随着商朝的灭亡,人祭宗教逐渐消失。不过,商文明很复杂,并非只有人祭宗教,也有残酷、奔放、奇幻和科技理性等诸多层面,以及已无法认知的部分。只是早在三千年前,它们就已经被彻底忘却,商的探索精神和技术狂热在此后也一直未能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从神到人:翦商,中国神权的落幕
封神(终):诸神远去
《翦商》四:诸神远去,华夏新生!
当人祭成为全民性的宗教现象
论商朝加工人牲的方法——商周十篇之四
“周公吐哺”背后的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