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镇江焦山游(镇江游之一)
文/何松涛

    姻侄夫妇在镇江工作,多次邀请我去镇江游玩,又因姻兄嫂在镇江过春节,今年正月十二乘坐孩子车与老伴一道踏上了镇江之路,开始了镇江之旅。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是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素有“天下第一。

    江山”之美誉。镇江,古称“润州”。其名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二是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镇江有不少有名的风景点,最突出的名山典故多,第一天下午在侄儿陪同下我们一行就游玩了焦山。到了焦山,远远就见高山上一塔高耸,四周翠竹苍松,很是诱人。我们买好票,跟着行人往游客中心走去,一只轮渡就停在岸边,原来去焦山是要过渡的。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原名樵山,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又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
     我们坐在轮渡里,欣赏岸边的风景,赞叹这少见的清澈碧绿的长江水。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就看到了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焦山定慧寺山门,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走进寺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隆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我们还见了乾隆在焦山的“行宫”,寺院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出了寺园,我们到了碑林园。焦山碑林又名宝墨轩,始于北宋庆历八年的宝墨亭,由摩崖石刻和碑林陈列馆组成,是仅次于
     西安碑林的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焦山碑林现存重要摩崖石刻80多处,藏碑400余方。其中有被历代书家尊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题名、题刻》、《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之一。
    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带来两只仙鹤到焦山游览,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这碑林院的构建错落有致,有亭台楼阁、水石花木,来这里不仅能够感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充分欣赏到江林的美景风情。穿过宝墨轩的院落,到了焦山古炮台遗址。古炮台位于焦山东侧的山脚下,始建于1840年,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鸦片战争期间,人的船队朔江而上,打到镇江。在焦山炮台遭到了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兵民奋力抵抗,面对80余艘敌舰,猛烈炮击,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
    站在古炮台前,耳畔仿佛仍回响着隆隆的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呐喊声。而今的焦山炮台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匆匆游过山下的风景,我们就直接登山往最高的万佛塔。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我们一行拾级而上,我一脚跨一个台阶,我这个平日喜爱运动的先生,倒是气定神闲地稳步向上。当我回头看到老伴还在后面气喘吁吁时,我就嘲笑道:“不行了吧,还说天天锻炼!”“怎么样,见到真功夫了吧!”接近山顶处,有一座两层的六角小楼,叫做“吸江楼”,据说是仿金山寺的“吞海亭”而建。上了万佛塔,真是登高望远,俯瞰着山下掩映在丛林中的定慧寺,绿树、黄墙、灰瓦、红窗,别有一番情趣;远眺清澈浩瀚的长江,淘尽多少英雄人物,心境豁然开朗;凝视山下广阔的农田村庄,恬静安祥。万佛塔并非古迹,其历史不到十年,是一座明清样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的英姿。
     我们从景点后路返回,在西山上去看了焦山碑林的另一部分——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想必是那些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到此游玩,在江壁上留下的诗文辞赋,后来因为地震,山岩崩塌,石刻落入江中,崖壁上仅留一二。我在这里见到了摩刻“浮玉”两字,曾经因为焦山长年苍绿碧翠,独持江心,古人在石壁上书大字 “浮玉”,故焦山又名“浮玉山”。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有个三诏洞又名焦公洞。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
     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我们在洞内拜望了身着隐士服的儒雅焦公。
     下山来,侄儿告诉我,镇江还有不少的风景,如金山就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中的水满金山,以富丽堂皇的寺院及优美的白蛇传传说取胜;北固山临江有一面悬崖峭壁,形势险峻,以险固称雄。因此,金山、焦山、北固山并称镇江“三山风景”。还有由多座山林寺院组成的南山风景;展示宋元朝人文风情的西津古渡街;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道教圣地而著的茅山……
    看来,镇江,这次我还要到各个景点观赏您!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退休教师,职称中学高级。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书号4部专著公费(给稿酬)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曾有120余篇(首)文章及诗歌在各地各级报刋杂志上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花三月下江南(十)——镇江三山之焦山
镇江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及炮台
焦山,碧绿苍翠的江中浮玉
今天又去镇江了!去一次气一次,镇江太不会宣传了!
〔镇江〕金山与焦山半日游
慢品镇江之焦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