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4000字,阅读全文约需11分钟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或其他任何费用

《班主任》唯一官方收稿邮箱:banzhuren85@sina.com







叶圣陶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养成,便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会在此阶段养成若干固定的基本学习行为方式,因此,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学习习惯的内涵及特征

要想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合理化探讨,首先应明确何为学习习惯。


01.

习惯

什么是习惯?

按照《辞源》的解释,“习惯”原为“惯习”,一是指习于旧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到了现代,习惯的含义更为丰富。

《现代汉语词典》将“习惯”定义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美国牛津词典》认为习惯(habit)是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特别指那些很难祛除的倾向或者常规行为。[1]

在心理学解释中,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一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2]

综上所述,习惯可以理解为:个体在长时间里通过学习、训练或某种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或方式。

02.

学习习惯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熟悉的学习方式,作为习惯的子类概念,学习习惯也有多样性的解释。

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经典理论“刺激-反应”学说从形成过程出发,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无条件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的。[3]

从个体学习活动角度出发,学者们普遍认为学习习惯指学生在后天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带有自身特质的学习行为方式,并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且带有一定情绪性。

本文所探讨的个体学习习惯,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倾向或方式。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方面(见表1)。

中小学生常见良好学习习惯表 表1

03.

学习习惯特征

经过以上对学习习惯概念的简单探讨,概括来看,学习习惯具有后天生成性、无意识自动化、成型后难以改变等特点。

区别于带有先天基因因素影响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后天生成性指其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教育环境中逐渐学习形成的。

同时,学习习惯成型之后便会产生自动性,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性的惯性,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就会自动运作;并且具有稳固性,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或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强化刺激才可改变。

一旦动力机制成型,往往也会产生情绪依赖,改变或者中断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养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应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以习惯化(habituation)的形式表现出来。

经典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习惯的形成机制进行过详细解释,认为其主要包括:情景刺激的呈现;情景刺激被有机体感知;对刺激的解释;对刺激的尝试性反应;对尝试性反应后果的感知;对反应后果的重新解释并做出进一步反应;发展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模式,即固化为习惯。[4]

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1 经典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习惯的形成机制

根据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解,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首先受外部环境影响,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中或故意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在形成具体性的行为活动之后,通过外部和内部的积极强化和反馈,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活动中日益得到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

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即教育者的规范指导;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三阶段是自动性行为阶段,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5]

从上文对学习习惯形成过程的分析来看,影响良好学习习惯产生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主观因素即认知因素,包括自我是否认识到需要养成哪些习惯,为什么要培养这些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努力等;客观因素主要指社会背景因素,包括外界的规范、指导和帮助,重要他人的示范和引导等。

这里强调,在良好习惯养成的第一阶段,教育者细致规范的外部力量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01.

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意识

个体的认知经验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

虽然不同学习习惯既可以无意识形成,也可以在计划中形成,但基本上好的学习习惯都必须进行有意识、系统性的塑造,自发形成的习惯往往都有局限。

所以,教育者一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要讲明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包括哪些方面、需要克服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等,让学生心中有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意识。

02.

良好学习环境的布置

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社会心理学十分强调社会动机中外部环境的力量,一是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重要他人的社会情感支持,如真诚关爱、尊重和鼓励;二是当前学习环境的支持,比如社会文化、教师、同伴、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指导。[6]

具体来说,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心理环境主要指氛围环境,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的心理机制作用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环境氛围中,如果家长彬彬有礼、喜爱阅读,孩子自然会无意识地模仿,养成喜欢学习的好习惯;班集体中,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也会对学生进行暗示和感染,引导学生更加情绪饱满地对待学习。

物理环境主要指学习环境的布置、学习资源的满足、家长和教师的关切和指导等。

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是进行学习的关键前提,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需要为其提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所需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并进行细致指导,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之中。

03.

具体性计划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必然是长期性、阶段性的过程,也会有和坏习惯“斗争”的反复的阶段,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充满耐心和恒心。

首先,宏观上,将各类学习习惯按照不同身心年龄阶段进行整合,形成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习惯内容培养体系,明确各个阶段的要求。

其次,进一步细化习惯培养体系,形成有步骤、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动作程序,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指导要求,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进行。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看、查、划、读、摘、想、记”七字诀,要学生熟记并照着去做,然后及时督促、检查,这样便会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再如,对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一看、二思、三质疑”:一看是了解学习的内容;二思是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联系旧知和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三质疑则是通过整理知识,对重点、难点、疑点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04.

自我内驱力的强化

动机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首要因素,包括动机强度和自我效能感。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奖赏惩罚形成行为动机。

随着认知主义等理论的研究,大家逐渐关注到个体意识和思维的重要性,只有个体内部意识到需要培养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意识地采取行动。

动机越强烈,习惯形成才会更容易。

同时,如果个体对从事某一活动的能力及其生成后果的知觉或期待越高,即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便越持久,更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7]

真正喜欢读书的学生只要看到书就会两眼放光,而不喜欢的学生就算用再多强制的方法也不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因此,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先从培养兴趣和好奇心着手,激发学生内驱力。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了解学生,从学生目前身心发展的阶段和个性着手,明确适合的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控制;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权,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只做“咨询顾问”和资源提供者,让学生自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过程中及时给予正向正确的心理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外,还可以在一定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置一些挑战,刺激内驱力的形成。

05.

家校规范制约的统一和合作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行为规范的制约和正确激励机制的帮助。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虽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但学校教育作用毕竟有限,往往只有家长才更了解孩子的秉性和真实状态。

习惯养成本就有不稳定因素,如果家长没有做到及时和学校沟通、配合,或者反而与学校教育对立,溺爱乃至娇宠孩子,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更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

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单靠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家校双方应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平等合作观念,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重心,共同明确学生目前需要着重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哪些,然后共同努力培养。

学校作为主导者,有义务给予家长指导,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学习习惯培养的讲座或信息分享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和习惯培养做出详细讲解,提高家长对培养学习习惯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最大程度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同时,学校也可以制作家校协作习惯养成评价表,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

参考文献



[1]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Edited by Judy Pearsall[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32.

[2][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15.

[5]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8.

[6]Maehr,Martin,Fyans Jr.School Culture,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I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1989(6).

[7]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27-31.


栏目:我该怎么办

作者杨清溪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雅琦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月 杨丙涛

《班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风
一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从细节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评价制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年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班主任)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