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型十日谈之三 ▏只靠勤奋,真能解决管理者的问题吗?

专为业务/技术/研发骨干等晋级而来的管理者量身定制

被誉为管理者转型“全场景实战解决方案”

文章摘自杨继刚《上任第一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下,“勤奋”常被当成褒义词。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一般情况下,产出会更高。所谓的天道酬勤,也是如此。

因此,有的管理者也常对下级说,只要肯下笨工夫,专注于目标和结果,时间久了,所谓的基本功和专业水平也就有了。

因此,在“勤奋”的召唤下,我们看到很多员工和管理者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甚至会用加班来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但,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无数个白天黑夜,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创业者为例,他们大都经历过艰苦的初创岁月,每天都要应对市场、客户、对手、员工和投资人,除了夜以继日的勤奋和更加忘我的工作,再也没有其他方法能消除创业初期的焦虑。


再比如,管理者刚刚走马上任,摆在眼前的是堆烂摊子, 业务急需破局,团队急需打造,新产品急需开发,老客户急需维护关系。

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还是按部就班,那显然无法胜任管理角色。这种情况下,新任管理者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梳理脉络,重整士气,推进战略,提升绩效。

而指望每一位管理者都是点石成金的高手,显然很不现实,大多数情况下,新任管理者还是要回到原点,抽丝剥茧,解决问题,在没有捷径可走的情况下,勤奋就成为新任管理者首选的应对方案。


这当然无可厚非。任何时候,围绕目标和使命,在战略与客户价值的指引下,锁定目标、心无旁骛、沿着市场规律和管理逻辑坚定走下去,只要足够勤奋,管理者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这已经成为管理的共识。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有些看起来非常勤奋的管理者和员工,总是加班,总是一脸愁容地坚持,到头来,不仅绩效没提高,身体也累垮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勤奋错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在“勤奋”这件事上,真勤奋与假勤奋,低水平的勤奋与高水平的勤奋,间歇性勤奋与持续性勤奋,自恋型勤奋与客户型勤奋,有很大的差别。

有时,“假勤奋”比真懒惰更可恶,它会让人们不再相信勤奋,也会迷惑人们的双眼。具体来看,我们应该特别警惕以下四种假勤奋。

第一种假勤奋,是表面勤奋。

这种勤奋,最容易迷惑别人。因为表面看来,当事人并没有偷懶。最典型的情况是,只要上级还在加班,自己坚决不走,哪怕什么事都没有,也要装装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领导,只有完全确认领导离开公司后,才以最快速度冲出办公室。


其实,这段等待领导下班的时间,就被彻底地浪费掉了。不仅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产出,也不能给自己带来成长和进步,时间久了,这种伪装的勤奋,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绩效却没有任何实质增长。

第二种假勤奋,是低水平勤奋。

有些人的“勤奋”,总在低水平徘徊。即便是有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你也会发现,他处理问题的水平,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样子,丝毫没有任何长进。

但,平时他又非常勤奋,这就给管理者造成了一种困扰:到底是我的管理方法有问题,还是公司的管理机制有问题?

如若不然,这么一个勤奋有加的人,水平怎么依然这么低?其实,管理者的这种自责,也是这种低水平勤奋的副产品。为什么有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水平依然没有提高?

原因是,别人的一万小时,是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断反省和提高,而他的一万小时,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甚至连错误都是一模一样,从来没有改进提高,从来没有改善精进。这种毫无价值的重复,除了给当事人一点心理安慰外,带不来任何价值。

而这样的员工,又容易走向极端:  一旦觉得自己的勤奋没有回报,就马上质疑是不是社会公平问题,是不是管理机制问题,就是不去想自己的“低水平勤奋”问题。

于是,干脆把勤奋抛到九霄云外,走到另一个极端,吊儿郎当、得过且过。

第三种假勤奋,是间歇性勤奋。

为什么是间歇性的?因为,有些人时而勤奋,时而不勤奋。在被外界刺激时,像打了鸡血那样兴奋,但往往坚持了没几天,又被打回原形:勤奋消失,懒惰归来,浑浑噩噩,不知所云。这样的勤奋,其实是一种外在型勤奋。

或者是被逼无奈,或者是被环境感染,又或者是被别人所触动,总之,并不是出于他内在的本心。因此,这样的勤奋属于间歇性的,来得快、去得也快。

时间久了,同事们就会养成习惯:既不会对他的突然勤奋表示惊讶,也不会对他的突然消沉表示震惊。这种情况下,他所谓的勤奋,不过是自身情绪的一种表达,谁还会当真?

第四种假勤奋,是自恋型勤奋。

这种假勤奋更难识别。当事人往往锁定目标、执着坚持,而且,永远置外界的反对声于不顾,一定要通过勤奋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

只不过,当事人忘记了:在公司的边界内,创造价值才是存在之本。而是否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 来自于客户。如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如果不能做到客户导向,再伟大的发明,再高深的科技,可能只会放到博物馆里,对公司的绩效和产出没有丝毫帮助。

这种自我导向,甚至有点极端自恋的勤奋,脱离了客户需求,脱离了公司实际,也脱离了价值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在公司立足,也不会被公司所接纳。

相关阅读

转型十日谈之一  ▏新官上任“三把火”,该如何烧起来?

转型十日谈之二 ▏“业务成就”VS“管理成就”,孰轻孰重?

经典公开课推荐

转型领导力:从业务管理者向优秀领导者转型

★73家世界500强最佳实践
★165家中国优秀企业经验萃取
★10年超过2400课时内容迭代
★12000人次中层管理者实战验证

解决问题

第 1 课:发刊词:为什么要打造个人品牌?

聚焦管理者八大问题 

第1问:过去是业务骨干、技术大咖,但并不等于一定是管理高手

第2问: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做事亲力亲为,缺少团队管理

第3问:业务创新乏力,过度依赖经验,视野和格局成为团队发展的瓶颈

第4问:重视结果导向,但缺乏过程管控,遇到问题亲自上,总扮演救火队长

第5问:忽视制度建设,依赖情感管理,遇到冲突往后躲,经常扮演老好人

第6问:缺乏流程思维,团队越忙越乱,标杆经验不能共享,优秀人才无法复制

第7问:缺少部门协作,喜欢单打独斗,团队资源闲置,不懂借力,缺少杠杆思维

第8问:经常闭门造车,厌恶反对意见,时间安排混乱,向上晋升困难

讲师简介
杨继刚

企业转型专家,知行韬略合伙人。

深度洞察产业周期与行业规律,参与并见证了包括苹果、三星、奥迪、壳牌、吉利、万科、正大、中信、中海、北汽、方正、新浪、上汽通用五菱、长安马自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73家世界500强企业与165家中国优秀企业的成功转型。

文章曾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等期刊。

适合人群
业务骨干、技术大咖晋级而来的管理者
业务、技术、研发、市场等团队负责人
列入公司中长期储备计划的后备管理干部
精彩回顾
学员评价
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副总
面对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再加上国内市场消费档次升级,使得自主品牌汽车的增长空间被大大积压。如果说过去十年依靠机会增长,那么未来十年定不能靠机会,而要靠能力,能力从哪来?唯有管理层实现转型与变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根本突破,杨老师独树一帜的战略转型一体化咨询项目恰好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正逢其时。
某制造企业常务副总
实话实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失去了过去的骄傲,对未来产生迷茫。其实,比战略迷茫更可怕的是,整个中高管团队已经适应了过去的思维方式,过去的管理模式,过去的增长模式,一旦环境有变,大家都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杨老师为我们设计的转型与变革管理项目,将他对于行业的深度研究融入到企业现实问题,让我们深受启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型技术管理后,应该避踩哪些坑
管理者,出现了问题首先要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李东生:成功没有捷径更没有秘诀
团队管理知识库的主页
新时期校长角色的五个转型
一个领导,越是有水平,越会在这六件事上下功夫,员工才服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