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减负所富余学力要转向哪里

日益深化和全面铺展的新一轮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强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应该看到,在更为强劲的行政力主导下,中国基础教育正采取一系列硬性措施,减缓应试教育被广泛质疑所带来的压力。诸如少考试,不排名;减少作业量,禁止补课。等等。

当学生用在考试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与精力被富余下来之后,他们需要做什么?期待在空档期里,学生与家长,可以作出合理的,针对性的教育补偿,这是不太现实的。更多学生消费这些时间的做法,不外乎是游戏消遣、上网或者无所适从,甚至感觉无聊。

此时出现疑虑的是家长。他们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出发,以为如此空耗时间,偏离学业,没有更为适宜的学习内容或者活动组织,来填补减负空余出来的时空,是不可以接受的。于是,先前倾力呼吁素质教育的家长,一部分人倒戈加入了反对素质教育,主张恢复补习和加课的行列。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迈过这个坎儿。之前历次以素质教育而旗号,而实施的教学改革都是因为在出现问题时迟疑不决,裹足不前,因此丧失了普遍民意的支持。由此看,我国基础教育在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价值变革,其定调定向都是正确的,在减负的行政力奏效后,需要有课程、教学、评价等全方位改革的跟进。

一、以学校和教师为改革主体,要焕发自觉性,主动采取补偿性措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按照学校旧的管理体系,多为隶属关系的上级一方,在行使指挥权下,学校与教师作为基层一方,习惯于听从。这种行政力突出的管理体系,基层学校与一线教师,在每次的国家意志推进的改革里,都不同程度体现出被动应对的特点。

这样的改革,原动力都在上级一方,即行政主官的作为,以及他本人的执行力决定了这样的改革可以走多远。即使这样的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行动策略都是科学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很难把教育教学的主体方——校长与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和响应,也是本着服从出发的被动性、应激性反应。

要看到,若改革的主体一方并不实质性成为变革者,或者主动性不足的时候,这里的环境条件与管理体制上,一定还具有较多限定性,学校的自主管理与教师自主行动,并没有与这样的改革完全对接起来。

这是今后深化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制度性问题。或者说,推进校长责任制,让学校办学更具特色,离不开基层改革的力量的复苏与强大。事实上很多学校的改革经验的产生,都与这个基层单位的校长、教师团队的状态与作为相关。优秀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更验证了这个规律。

二、发展和丰富校本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实现自主选择提供条件。

三级课程体系设计里,国家课程体系一家独大,基本占满了课表,即给地区课程、学校课程留下的余地有限,这无形之中把最有发展活力,最体现办学自主性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出路堵死了。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整合三类课程,而重点在开发校本课程,即以校本课程的发展为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

为此,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关注应该在两个层面:一是课程建设,二是课程实施。尤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条件。

或许在国家课程独大,而核心课程教学被考试引领和左右,这样的背景条件,决定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考试关注的边缘,与考试的相关度不够,于是学校与教师开发小本课程,并且在实施中重视提升质量的诉求不是非常强烈的。这是校本课程无法在政策具备的情况下,发展不起来,无法全面构成学生学习选择基础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制度文化与制度管理中,需要唤醒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力。

中国教育若只是限定在核心课程和考试课程的学习上,这么大规模的教育,受众人口如此庞大,而所学集中,出口类型单一,这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于人才的渴求构成了严重不适应性。

校本课程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业发展奠基的部分,国家课程可能最为注重的是基础性,即体现双基的学习。一个人在发展上的精深与渊博主要依靠可选择学习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上,也不应该是大一统的学习,有必要体现学习规划和发展设计,以及课程学习的选择。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势在必行。

三、重新进行课程定位,把握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课程分类设置三个层级,并不是说,上一个层级的课程一定比下一个层级重要,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反而越是切近学生生活与需求的课程与学生发展最直接关联。

课程实施与管理,需要重心下移。甚至要考虑把传统意义的核心课程的学习难度,学习容量降低和减少。时间占比是固定的,这里占用时间多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就少了。

在改革中,课程理念也需要进行改变。

一般课程内容设计,要兼顾基础性和发展性。即从基础层面思考,普及性教育要构建的共同知识基础,而发展层级要提出学生的学习选择性,给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现在一般人的思维是,把一门课程重视起来,就是要把它纳入考试体系里,而且要增加占比分数。这种强化单一学科的做法,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这门课重要性的体现,因为考试的热衷,必然转化为课时增加,学习内容增加,原来选择性的选修模块,变成必修模块,成为共同学习内容。于是客观增加了学科学习容量和提升了质量要求。也就是这个共同知识基础,或者叫做双基,它的标线也被提高了。若这个标线高于大众教育,普及性所能承受的标准,这就是增加负担。如此强化一门学科,必然挤压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习,或者边缘化、排斥出考试体系里,于是造成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的偏离问题。

凡是所学都是重要的,而需要把基础性降低,适合所有人学习;同时把发展性定位在多维、多项学习,以及多样化的选择上,以使得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挖掘。

也就是说,基础性不要定位过高;而发展性一定是基于选择性学习的。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力,引导学生把学习精力投入到规划的学习,有价值的学习活动里。

在学习中客观存在分化,尤其是底层分化是比较明显的,这在义务教育统筹化、全员发展背景下,更被教育界同仁普遍重视。

所以,在应试环境里,反而是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占了教师教学的最多精力。

当学业管理中的强制性措施撤离一部分,不补习,少练习,课余时间增加了,势必需要给予这样的一批学生更多的转化形式的学业关注。否则,这些学生的学习离散问题更显突出。

当学习管理,适当退位,给自主发展留出空间的时候,更需要加强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减负的富余学力不能白白消耗,要转向更有价值学习中来。这自然与学生的自主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一切的课程、学习的指导等都是在教师的规定性中被动性适应,这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即很多人并没有学会基于未来预设而为自己学习进行选择,于是发展是不定向的,而且被牵引。这个状况需要在教学变革里,引起重视并谋求措施加以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局发文了!“作业改革”这么改,网友狂赞,您怎么看?
基于核心素养的“五向”课程建构
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实践
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课程
【专业学校改进计划】课程设计力——学校最亮的名片
【转发】刘玉华:真正的课程是鲜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