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轴线最早的对称古建群---太庙和社稷坛(上)

北京的太庙和社稷坛建筑群是中轴线上最早的对称古建群,这种对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讲究的左右对称。究其原因,太庙是皇家宗族和血脉的代表,社稷则是国家和江山的象征。

  太庙和社稷坛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为此,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中就有“左祖右社”的规制。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城之左(东侧)。

   北京城的太庙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宗庙,位于中轴线核心部位的左面,东长安街北侧,天安门城楼东。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天安门东侧宫殿群为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为社稷坛(中山公园)

   太庙为南北朝向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布局:中心为太庙大殿,也称太庙前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身面阔11间,门窗墙均为红色,整座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须弥座台基为三层,每层四周有汉白玉石栏,雕刻十分精美。可以说,太庙大殿建筑无论是建筑色彩还是建筑形式、建筑体量上均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古代建筑。

  太庙大殿(享殿)

   太庙的其他建筑是围绕大殿展开的,建筑特点也是整齐对称。例如,在大殿东、西两侧各有15开间、建筑在高台上的黄琉璃瓦的配殿。

  太庙平面图

   在大殿后面(北面)还有中殿和后殿,均是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的大殿。其中,大殿为祭祀场所,中殿和后殿是供奉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世宗等皇帝、皇后牌位和神龛的场所。

  太庙大殿内景

   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尽管他们接受了汉族文化的一些思想,但没有完全按照汉族皇家的规制执行,而是将“左祖右社”分别建在了大都城的东西两侧。

  元大都太庙、社稷坛虽然也尊崇左祖右社,但位置在都城的东西两侧。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把“左祖右社”都放在了皇宫前部的两侧,更加突出了太庙社稷坛在都城的中央位置。

 明代太庙、社稷坛在皇城的位置平面示意图

   明朝在太庙举行祭祀仪式时,一般都是将当朝皇帝的几位祖先的牌位全都请到一起,共同祭祀。当皇位传到嘉靖皇帝后,这位以藩王之子(去世皇帝的堂弟)即位的皇帝突发奇想,为已故的九位祖先各建了一座太庙,对他们分别祭祀。但没多久,这一不合祖制的创意就遭到“天谴”,除了嘉靖父亲的牌位所在的那座分庙外,其余八座庙均被雷火烧毁。嘉靖认为自己的“分家”行为触怒了祖先,赶紧重新建了座九九归一的太庙,仍然对先祖进行合祀。

历代帝王庙中的祭祀牌位

       1644年,多尔衮进入了北京城,很快顺治帝也到位。清廷进京后,按照汉文化建设京师。他们没有毁掉北京重建都城,把紫禁城、太庙等地保护得很好,后来清朝皇帝也住进了修葺后的明皇宫

   爱新觉罗氏给自己的定位很聪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是因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在煤山上自缢的。是爱新觉罗氏把李自成收拾了,帮崇祯帝报了仇,所以他们以明朝的拯救者自居,连明十三陵都派了重兵把守。

   看着明朝的太庙弄得不错,而清朝自己在盛京(沈阳)的太庙,离北京太远,所以他们直接办了升祔大典,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大家子的牌位都搬到了北京,“入住”了太庙,这样以后出宫门左转,就能去祭祖了。

   对于明朝皇帝的牌位,清朝统治者处置得也是比较妥贴的,顺治帝还喊过崇祯帝皇兄……,但明朝皇帝的牌位总不能在太庙一起接受跪拜呀?

   解决这个难题的还是要感谢两位明朝大佬:一是朱元璋,二是嘉靖帝朱厚熜。朱元璋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绝对是个场面人,他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把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在里面,以示自己的正统。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看天下也稳了,就没把钦天山的一套弄过来。但等到另外一个场面人嘉靖帝继位,因为自己皇位来得有点概率的成分,他接的是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这位正德皇帝实在太扯,自封为大将军,吃喝玩闹,30岁就驾崩在了动物园(豹房),结束了他无比闹腾的一生。正德皇帝继位时才24岁,在位不过六年,还没有考虑立储的事,而且一个儿子都没有。驾崩得又太突然,连遗诏都没立。所以,无奈之下,太后和大臣商议,只得让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位,即嘉靖帝。皇位从天而降,嘉靖被选为继承皇位后,毕竟是以外藩之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对自己身份的事格外敏感,从第一次进宫坚持要走午门坚决不走东华门,到继而平明也要追封已去世的父亲皇帝名分,嘉靖无时无处不在宣扬自己的正统性。为了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嘉靖九年(1530)阜成门内大街原保安寺旧址上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把开国帝王们都供奉了起来。

历代帝王庙

   不过,初建时期时期的帝王庙,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进,而是必须雄才大略的才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的供奉以前朝代皇帝只有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6位帝王。这里面只有唐太宗不是开国帝王,还有周文王对周朝的建立也有很大作用,原本朱元璋是想把他们也拉进来的,考虑再三,还是只留下周武王和唐太宗,以对标元世祖的实际开国。

  到清代,康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至乾隆朝的时候,国家经济不差钱了,乾隆皇帝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

   在历代帝王庙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的这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当然,清廷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的折腾,是因为满人数量过少,这样可以有效地安抚广大汉人,有利于江山稳定。

   当然,清廷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的折腾,是因为满人数量过少,这样可以有效地安抚广大汉人,有利于江山稳定。所以,清朝入关后省事了,直接把明朝皇帝的牌位,请到了历代帝王庙,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的牌位放在一起。

历代帝王庙享殿匾额

   清代的历代帝王庙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三类人的牌位可以“入住”清代的太庙。

   一是清代皇室的四位祖先。清代有帝号之称的一共有12位皇帝,但努尔哈赤认为,皇帝的先人能培育出荣登大位的后代,也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他分别以肇、兴、景、显的尊号向上追封了四代人,把他们的的牌位也供奉在太庙中。

   第二类是没当过皇帝,但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室宗亲,如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以及晚清的恭亲王奕等。当然,这里也有特例:如通达郡王雅尔葛齐等三人,就是因死后无子,被顺治皇帝安排进来的。

  历代帝王庙大殿内景

   第三种人的身份虽然不是皇族,但皇帝认为他有大功劳,也可以入选(配享太庙)。封建时代,对于臣子来说,能将自己的牌位摆到皇家太庙是莫大的荣耀。一旦获得这种资格,死后的葬礼也可参照郡王标准。不过由于臣子的数量巨大,“中奖”概率极低,清代进入太庙“配享”的不过福康安等一些满人,汉人只有雍正皇帝的宠臣张廷玉一人。

   乾隆也是一个极富创意的人,太庙中最为雄伟的大殿原本为九开间。九是最大的阳数(奇数),但为了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更多牌位放进去,乾隆把它扩建为11开间,原本为五开间的后殿则跟着升级为九开间。

  升为11开间的历代帝王庙享殿

   为了求得老祖宗的保佑,皇帝也需要常“回家看看”,每年按规定日子到太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那么皇帝是否也要像现代游人那样由天安门广场东边挂着“劳动人民文化宫”牌子的正门进入太庙呢?

   这就要说说太庙的形状和位置了。太庙的平面图是由三个长方形环环相套而成的规则图形,最外侧的长方形西邻天安门、端门、午门,并在西墙上开了三座大门:最南边的一座叫“太庙街门”,通向天安门和端门之间的御路;中间的一座叫“太庙右门”(神库门),与端门和午门之间的御路相同;最北边的是太庙西北门,与午门外的阙左门相邻。

  太庙平面图

   皇帝祭祀时可以直接从御路东侧的太庙街门过来,而不必先出天安门再绕太庙正门进去。实际上,现在大多数游客首选的太庙南门(正门)是民国年间为了方便参观才开辟的。

 如今位于长安街北侧的太庙南门

   作为太庙院墙的三个长方形的墙身都是红色的,填充其间的绿树、黄瓦,三种颜色在这里交相辉映,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富丽堂皇。

   最外面的两道院墙之间密布着许多高大的古柏,其中身份最尊贵的一株“明成祖手植柏”,据说是朱棣当年亲手种下的。

   柏树因有着万古长青的美好意寓而常出现在祭祀场所。朱棣“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并迁都北京后,心中有所不安,他在紧邻紫禁城的地方修好太庙后,特意来到这块里,亲手种下了这棵柏树,希望借此告慰祖先,并祈求他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大明的江山社稷如松柏长青般万世流传。

太庙明成祖朱棣手植柏

   还有一棵“树上柏”也很有名,它是从一株柏树的距地面约有八米高的旁枝上又长出了一株柏树的独特之景。能撑得住另一棵柏树的重量的柏树的根系十分强壮发达,上面的小柏树是满人入主中原后长出来的,而且方向朝着紫禁城,当时人将这些因素全放在一起并加以渲染发挥,这棵“树上树”就有了清朝能顺理成章地接替明朝,且江山社稷将根基永固的寓意。

太庙“树上柏”

   尽管皇帝进入太庙要先走第一道院墙的西侧墙门,但第二、三道墙上的正门与主体建筑一样,都坐北朝南,且位居南部的正中。

 太庙平面示意图

  太庙第二道远的南门叫五色门,这座贴有五彩琉璃瓦的门是祭殿的正门。

 五色琉璃门

   进五色琉璃门后一直往北走,就到了第三道院的正门---戟门。从唐代始,门旁插戟是地位身份的象征。上至皇帝下至高官的门口都可以插戟,但能插几支戟却是有严格区分的。唐代时皇家可插24支,以下依次递减。

   为了体现皇家的威严,清代的祭祀场所太庙、寿皇殿等都建有戟门,而且戟数有大幅度增加。太庙和寿皇殿的戟门都是内外八座戟架,每个架子可插15支戟,八架共是120支,是名副其实的大戟门

太庙的戟门

   在《三国演义》中有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他所射的是自己的冰刃方天画戟。太庙中戟门的戟却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显示威仪的。早在周代,就已有人把戟和门联系在一起了,帝王在外出设营时,把戟插在所在之地的入口处当作门,“戟门”由此得名并流传后世。

   进了戟门之后,就到了整座太庙的核心。院内最为恢弘的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三座建筑:前殿(享殿)、中殿(寝殿)、后殿(“祧庙”),焚帛炉、井亭等一系列附属建筑分布在四周。

太庙享殿几乎充满了整个石台基

紫禁城太和殿的外墙与石台最上层的栏杆之间则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在现存的中国古建中,从登记和规模来看,紫禁城太和殿、太庙享殿和十三陵长陵的主殿祾恩殿名列前茅。太和殿和太庙享殿几乎是个“双胞胎”建筑。从外观上看,除了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外,太庙享殿与紫禁城太和殿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殿身和殿下石台的相对大小。享殿几乎充满了整个石台,太和殿的外墙与石台最上层的栏杆之间则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是由于受到了大自然的限制。

   太庙的享殿和紫禁城的太和殿都曾复建过,享殿是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的,距今已近480年;而太和殿在康熙十八年(1679)再度焚毁后,清廷本欲依照成例在原址上重修,但因康熙皇帝重一统之策而缓宫殿之建,遂于平定三藩、反击沙俄、征战噶尔丹后,才起大修之事。那时良材已经难求,取大木艰辛,此次工程仅备料就达十三年,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兴工,两年后告竣,距今只有320多年。

太庙享殿中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令观者震撼

   进入享殿可看到,支撑大殿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非常令人震撼。而到康熙重修太和殿时,这样的大木已经被砍得差不多了。建设用材早已过了用啥有啥阶段,只能是有啥用啥了。于是,松木就成了太和殿的主要木料。柱子变小了,整体建筑就只能随着缩水了。因此,太和殿的面积仅有焚毁前太和殿的一半大。所以想看金丝楠木大殿,还是要到与太和殿开间数相同的太庙享殿。

   太庙享殿前的广场上铺的是一水青砖,店内则是最高等级的“金砖”。金砖并不是金属材料制成的,但这种砖称“功夫砖”,光是烧制就需要130多天,所有砖都经过桐油浸泡,内部没有任何孔洞,敲之会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故得名“金砖”。

   享殿和太和殿的另一个区别是在殿内没有为活着的皇帝摆设宝座,因为这里是祭祀时摆放享受祭祀牌位的地方。所祭祀的牌位平时在寝殿里“就寝”,祭祀时才抬到大殿,享受自己的后代的顶礼膜拜。

  寝殿(中殿)

   那么都当过真龙天子的皇帝,排位如何摆放?古人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制订了“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最老的一代皇帝当然是排在最中间的C位了,其他人则按辈分排序,二四六等偶数代叫“昭”,一三五等奇数代叫“穆”,由于一一对应的穆都比昭小,所以辈分大的“昭”排在左手边,“穆”则排在右手那一侧。

   至于清代追封的那几位“无冕之皇”的牌位,则在寝殿后的祧庙里。为了表示对老辈人的尊重,在祧庙(后殿)的周围又修了一道围墙,使祧庙独立成院。

祧庙(后殿)

自成院落的祧庙

      1924年溥仪出宫后,太庙曾一度被开辟为公园,称“和平公园”,属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分院。10年后在临长安街的南墙上开辟了南门,作为游客进入太庙的正门。但此后战乱频仍,太庙长期无人管理,至解放初期,园内一片颓废,不仅荒草丛生,垃圾成堆,偌大的院子竟然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19502月,新中国不满一岁。国家筹建工人俱乐部,帮助广大工人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来到这里的员工工资是供给制,吃、穿、住由组织提供,每个月给价值20斤小米的零花钱。此前,太庙仍隶属于故宫博物院。

   北平和平解放后,工会把俱乐部工作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李伯钊同志建议,应当建立文化宫,作为全市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经肖明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向政务院请示,在周总理的主持下,政务院开会讨论,批准把太庙拨给北京市政府,拨小米405143斤作为筹备经费。

   整治开始了,清除垃圾、拔掉野草,黄鼠狼也就无处藏身了,最恼人的是乌鸦,每天黎明飞走和傍晚归来,都呱呱乱叫,怎么赶也赶不走。后来文化宫组织了腰鼓队,腰鼓打起来的时候,乌鸦才扑棱扑棱地飞走。园子东面原来都是垃圾堆,据说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清除垃圾之后,建设方不知道从哪里请来了“山石张”就势造山挖池,而这个张姓的工匠的祖先原来是给皇家花园堆假山的。

   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大家焦急的是,原定于1950430日举行的揭幕仪式,临到427日连匾额都还没有做好呢!听说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和市总工会副主席肖明专门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为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字了。

   428日,毛主席的题字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龙飞凤舞的毛体,墨气淋漓地写在一张宣纸上。同样的题字,有两个,其中一个的右上角画了个小圈儿,估计主席可能对这个更满意一些,就最终选了这个,其实两幅字体只有细微的差别。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牌匾        

       于是,工作人员找人夜以继日地赶制匾额。终于在429日午夜12点,把白底红字的横匾挂到了南门上方---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430日上午,文化宫举行了开幕式。在国际劳动节前夕,太庙正式改名了。面对这个巨大的变化,作家赵树理曾赋诗: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

      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太庙被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挂牌对社会开放,同时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

       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太庙正式被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挂牌对社会开放,同时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庙与社稷坛
江山社稷,左膀右臂(下)
故宫之太庙,社稷坛,金水河.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
老北京的“八庙”--刘鹏
紫禁城“左祖右社”一一太庙(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