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设计基本功(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要活用、用活现有的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用教材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情景展现】

案例 1

老师在执教“一次函数”,时,使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储存起来,他已存有 50 元,从现在起每个月存 12 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审题分析,课堂上很快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为 Y=50+12x 。在讨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时,本来学生普遍认为 x 可以取 0 ,但教师却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试图使学生明白本题中的 x 不能取 0 ,结果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迷惑不解,最后教师只能带着额头上的汗珠,强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 2

老师在执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课时,先安排了相关概念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采用折纸的方法,通过动手试验和观察,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各个小组进展顺利,很快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小组代表也能够精确地叙述折纸试验的过程,并且能用有条理的语言说清楚其中的道理。接下去,王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来反复进行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的解题训练。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的李老师为什么固执地强调自变量 x 一定不能取 0 ? 通过课后交流得知,在备课时他原本也认为 x 是可以取 0 的,并且印象中自已在中学学习函数时也是这样的,但是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上面给出的参考解答却说 x 不能取 0 ,所以他就照章办理了。原来如此,以己之昏昏,何以使人之昭昭 ! 难怪李老师在课堂上额头冒汗也只能令原本尚还明白的学生越听越糊涂了。案例 2 中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课堂整体风格应该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个班级的学生也有着相当好的数学学习功底和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令人遗憾的是,既然学生的基础较好,课堂上时间也相当充裕,王老师为何不因势利导,在原来动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继续研究“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这样一个一脉相承而且是学生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呢 ? 课后就这个问题与王老师交流的时候,王老师一脸惊讶,说:书上没有这样安排呀 !

在教科书处理上,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点教师大都耳熟能详。然而到底如何真正理解这一要求的精髓并内化为教师的教科书处理能力,从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实践这一理念,从以上的课堂教学片段来看,部分教师尚不得要领。两位教师对“用教材教”的理解还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教师必须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和体系来组织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在教科书处理上,两位教师都犯了削足适履的错误。

【理论提升】

1、认真钻研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

教师不能心中无数,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要学习课程标准外,十分重要的是课前与教科书的对话。教科书作为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线索,从而提高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2、准确理解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基础

教科书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以准确理解教科书为基础。准确理解教科书,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教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研读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3、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一切围绕目标教学,杜绝任何浮华的形式。如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为改变教科书而改变教科书等,都必须坚决杜绝。离开教学目标来奢谈什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好比是在射“无的之箭”,不仅是浪费时间,还可能使不严谨的学风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4、深入了解学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保证

学生是课堂教学构成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教师在做出教学设计之前,应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然后再来考虑如何恰当地运用教科书,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和网络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不仅广泛而且便捷。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科书、处理教科书的能力,还要有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科书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

【实践操作】

1、破除“教科书 = 圣经”的神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虽然教科书在编写上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以一种更为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它,不能把它看成教条和不可逾越的“圣经”。爱默生说过:“书是一切或什么也不是,阅读的眼光决定一切。”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都说明了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教科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看待教科书的意义和作用,构建科学的教材观。

2、不能照本宣科,教科书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

我们知道,同一版教科书在全国各地学校使用,但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大胆地对教科书进行取舍、重组、优化。再者,任何教科书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需要使“材”为特定的“人”所“用”。

3、对教科书进行再开发

历次针对教科书的改革, 往往都从“量”的方面去考虑改革策略,诸如“厚本变薄本”之类,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把减轻书包重量当成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代名词。而实际上,书包重未必意味着学生学业负担重。这是因为,构成学生负担的要素,主要取决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准和“学习动机”水准,而不是书本的厚薄轻重。从主观上看,既有适当的认知结构又有旺盛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即使再重的书包也不会感到负担重;相反,毫无学习兴趣而且认知结构低下的学生,即使薄薄一本书也会感到不堪重负。从客观方面看,素材丰富、有血有肉的教科书远远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枯燥呆板的教材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科书的厚薄轻重,而在于如何从质的层面去改造和设计教材,如何转变教科书使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对教科书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4、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相互补充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被束缚起来,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教学,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教科书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使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学生、发现学生,通过一系列课堂信息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间闪现的问题、困惑、情感、智慧等能够合理合法地进入课堂,动态地生成课程内容。

【思考与拓展】

1、如何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2、为什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分析教科书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3、及时整理收集动态生成资源,写一篇反思文章。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要活用、用活现有的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用教材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情景展现】

案例 1

老师在执教“一次函数”,时,使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储存起来,他已存有 50 元,从现在起每个月存 12 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审题分析,课堂上很快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为 Y=50+12x 。在讨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时,本来学生普遍认为 x 可以取 0 ,但教师却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试图使学生明白本题中的 x 不能取 0 ,结果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迷惑不解,最后教师只能带着额头上的汗珠,强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 2

老师在执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课时,先安排了相关概念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采用折纸的方法,通过动手试验和观察,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各个小组进展顺利,很快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小组代表也能够精确地叙述折纸试验的过程,并且能用有条理的语言说清楚其中的道理。接下去,王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来反复进行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的解题训练。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的李老师为什么固执地强调自变量 x 一定不能取 0 ? 通过课后交流得知,在备课时他原本也认为 x 是可以取 0 的,并且印象中自已在中学学习函数时也是这样的,但是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上面给出的参考解答却说 x 不能取 0 ,所以他就照章办理了。原来如此,以己之昏昏,何以使人之昭昭 ! 难怪李老师在课堂上额头冒汗也只能令原本尚还明白的学生越听越糊涂了。案例 2 中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课堂整体风格应该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个班级的学生也有着相当好的数学学习功底和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令人遗憾的是,既然学生的基础较好,课堂上时间也相当充裕,王老师为何不因势利导,在原来动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继续研究“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这样一个一脉相承而且是学生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呢 ? 课后就这个问题与王老师交流的时候,王老师一脸惊讶,说:书上没有这样安排呀 !

在教科书处理上,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点教师大都耳熟能详。然而到底如何真正理解这一要求的精髓并内化为教师的教科书处理能力,从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实践这一理念,从以上的课堂教学片段来看,部分教师尚不得要领。两位教师对“用教材教”的理解还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教师必须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和体系来组织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在教科书处理上,两位教师都犯了削足适履的错误。

【理论提升】

1、认真钻研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

教师不能心中无数,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要学习课程标准外,十分重要的是课前与教科书的对话。教科书作为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线索,从而提高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2、准确理解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基础

教科书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以准确理解教科书为基础。准确理解教科书,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教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研读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3、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一切围绕目标教学,杜绝任何浮华的形式。如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为改变教科书而改变教科书等,都必须坚决杜绝。离开教学目标来奢谈什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好比是在射“无的之箭”,不仅是浪费时间,还可能使不严谨的学风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4、深入了解学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保证

学生是课堂教学构成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教师在做出教学设计之前,应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然后再来考虑如何恰当地运用教科书,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和网络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不仅广泛而且便捷。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科书、处理教科书的能力,还要有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科书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

【实践操作】

1、破除“教科书 = 圣经”的神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虽然教科书在编写上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以一种更为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它,不能把它看成教条和不可逾越的“圣经”。爱默生说过:“书是一切或什么也不是,阅读的眼光决定一切。”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都说明了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教科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看待教科书的意义和作用,构建科学的教材观。

2、不能照本宣科,教科书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

我们知道,同一版教科书在全国各地学校使用,但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大胆地对教科书进行取舍、重组、优化。再者,任何教科书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需要使“材”为特定的“人”所“用”。

3、对教科书进行再开发

历次针对教科书的改革, 往往都从“量”的方面去考虑改革策略,诸如“厚本变薄本”之类,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把减轻书包重量当成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代名词。而实际上,书包重未必意味着学生学业负担重。这是因为,构成学生负担的要素,主要取决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准和“学习动机”水准,而不是书本的厚薄轻重。从主观上看,既有适当的认知结构又有旺盛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即使再重的书包也不会感到负担重;相反,毫无学习兴趣而且认知结构低下的学生,即使薄薄一本书也会感到不堪重负。从客观方面看,素材丰富、有血有肉的教科书远远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枯燥呆板的教材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科书的厚薄轻重,而在于如何从质的层面去改造和设计教材,如何转变教科书使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对教科书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4、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相互补充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被束缚起来,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教学,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教科书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使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学生、发现学生,通过一系列课堂信息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间闪现的问题、困惑、情感、智慧等能够合理合法地进入课堂,动态地生成课程内容。

【思考与拓展】

1、如何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2、为什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分析教科书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3、及时整理收集动态生成资源,写一篇反思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课记什么,评课说什么
教材解析与资源重组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成尚荣
在教学中创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益刍议
语文课改中的问题与思考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