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陈寅恪曾讲授元白诗证史课程,以诗证史。中山大学一名叫刘隆凯的学生,也曾听过陈寅恪的“元白诗证史”一课,他根据自己的课堂记录,把陈寅恪所讲的内容整理出来,于是世人得见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

   如陈寅恪曾通过逻辑推算准确考证出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琵琶女”的具体年龄。

   诗中写道:“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陈寅恪以此为据进行考证:“古代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已是男女婚娶的最后年龄了。过了这个界限,便是老大了。像崔莺莺,贞元十六年才十七岁,以后结婚也在二十岁之前;韦氏,在贞元十八年结婚时正是二十岁,若再不出阁,也就难了,她比崔氏大一岁。”诗中又云:“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陈寅恪说:“看来,唐代女子与人应酬是在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秋娘,是贞元十五年,白氏中进士时长安最负盛名的倡女。白氏沦落江州,感念昔日之游,乃取于诗中。有人以为是杜牧诗里的杜秋娘,谬极。

  假定琵琶女贞元十五年是十三岁,那么,到元和十一年,她在浔阳江头应该是三十岁了。她嫁商人不会太久——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茶商在长安领了专卖券,同时娶了琵琶女,再到产地买茶,蜜月里就离开了新妇。可以说,元和十年,琵琶女二十九岁时,弟走从军,不久,阿姨又死了;再过年余,她三十岁时才嫁,真可谓——老大——了。”陈寅恪还以此考证出这个三十岁才嫁的琵琶女是西胡种,与商人是临时在一起的关系,不是正式结发夫妻,等等。

    一首诗,普通人只能读读肤浅的字面意义,而陈寅恪先生却能用他独特的智慧如剥茧抽丝一般细致解剖文学与历史,发现幽微之美,考证事实真相,揭开种种谜团,这种实事求是,不凭空臆测的严谨治学方式,其实在2500年前孔子早就率先使用过。

  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除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外,还有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那些可能他觉得没必要去研究的诸如“怪力乱神”等方面的事物,他根本就不去碰,不评不论,而对于他非常想知道的,比如夏商以及周朝早期的那些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他可能通过一些文献或是遗存见微知著,触类旁通,但他即使知道历史上确实有那个东西,他却也不会毫无顾虑的说出来,因为他觉得他的智慧可以达到,但现实中没有直接的材料可以佐证,没有这个佐证,老百姓就不会相信,以此,他也感到很有些为难。
 
   孔子那时候考古学要有现在这么发达,我想,那他一定会有更多的东西会被留存下来。
  
  再说一点跟本则相关的两个历史小常识:春秋时有一个小国叫杞国,是夏禹的后裔。相当于今河南杞县一带,“杞人忧天”这个成语里的杞人就是指这个国家的人。周武王打倒了商纣王后,没有把商纣王的家脉全部斩草除根,因为周朝本就是提倡以德立国的,于是“存亡继绝”,把商汤的后裔,封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历史上叫宋国。“守株待兔”和“拔苗助长”这两个寓言故事就采自宋国。

   孔子博学好思,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自然非常熟悉,他从前朝的制度里看到了不少合理的部分,其中最让他钦佩的便是周朝初期制定的礼,他最是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根本,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

  徵,这个字甲骨文有一个代表“长发老人”的“长”和一个代表“行进”的“止”,即“趾”,组合而成,表示让老人离家远行。在早期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重要的信息与经验,依赖长期的点滴积累,因此见多识广、明察善断的人往往是上了年纪的长者。为了有效利用国内的人才资源,远古明君便经常派人到民间广寻天下明辨善悟、富于才略的智慧长者,并用官车将他们从天下各地接往国都,聘为谋臣,辅助治国,比如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pán溪(今陕西宝鸡境内),也是借钓鱼的机会才得以被周文王姬昌委以建国重任的。以此,徵这个字的造字本义是:君王广诏天下,招聘策士谋臣,辅助治国安邦。引申义为“证明,验证”等。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讲出来,虽然其后代杞国的现实并不能证明我的论述;殷商的礼我也能讲述出来,虽然其后代宋国的现实也不能证明我的论述。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历史典籍不足和践行夏礼、殷礼的贤德之人太少的缘故。如果有能够知道相关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并且能够按照这文字资料,历史典籍里所说的那样去继承礼,实践礼的人,我就能够通过他们来证明我对古礼的判断,只可惜早没有这样的人了,现在我看到的都是些不尊重礼,没守住礼根本,甚至是僭礼之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九:孔子为何最推崇周礼
论语3.9
3.9 足,则吾能征之矣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9)
再读《论语》:八佾第三.9
论语连载(49)《八佾篇》第9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