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口气读完《论语》(1)

关于本书

《论语》语录体文集,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每条语录自成一章,若干章为一篇。篇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类似。其思想观点和语言前后偶有重合,甚至矛盾。结构散乱,缺乏条理是其布局上最大的缺陷。

历史上其版本共有三种,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三种,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前二者合二为一,流传后世,便是当今的全篇《论语》。其实后来东汉末,郑玄将三者合一,只是流传到现在的残缺不全,未能普及。

本书是儒学的入门之作,篇幅不大,共计20篇,涉及到教育学习、修身养性、识人用人、言行规范、参政等诸多论点。因为其文体特殊,所以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其核心观点,不过书中论点多以“仁”的角度来叙述,所以也可以说整本书讲的是是对儒家“仁”的观念在各方面的诠释

由于之前说过此书篇章散乱,所以我特意将文中名言警句依据话题分类,而非篇章。

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自幼受到周礼的熏陶,终身立志于回复周礼,并从“仁”的角度去解释和推广其学说。

其一生都向各国外推广学说,并入仕践行学说。然而仕途不顺,二次离开鲁国,去齐国险遭迫害,去卫国遭排斥,途经宋国受到威胁,困于陈蔡之间险些饿死。抑郁不得志,最终又回到鲁国,直到终老。

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未收到任何君王的重视,秦朝时候甚至儒学弟子还惨遭“焚书坑儒”。后来到了西汉,民间的政治力量因生产力发展而崛起,对中央集权专制产生了威胁,当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战略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后来经过历代儒学门生的推崇,才让孔子有了“圣人”“万世师表”的称谓。

然而,此时的孔子学说早已成为统治阶级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的思想武器,成为维护中央集权专制下大一统政治的意识形态,简单的说就是统治者的工具。

现代评价

从现代眼光来看,本书的诸多理念均是为统治者役使平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让平民解除思想武装而甘心被统治,儒学毒害后世之深,便以此为源头。

而且,书中的好多对君子言行的规范,对和谐盛世的描述多事可望不可及的镜花水月,即便崇高,却脱离实际,沦为了诸多伪君子的遮羞布。

固然,此书的许多论点多为民主人士唾弃,为自由思想者所不容。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阅读时还请保持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几千年前的古人。

主要言论内容

关于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还能干啥)?

子曰:不愤(明白)不启,不悱(说)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学则不固(僵化、停滞不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关于学习,本书讲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方法、原则以及意义等等,即便是放到现在也是为大众认可的。可谓全书中流传最广,歧义最少,正面意义也是最多的方面。但是,即便是此方面,遭受诟病的之处也是不少,主要是一下两点。

第一,是学习的内容因循守旧、食古不化。

本书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孔子提倡的是要学习哪些内容,但是,了解过孔子生平背景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孔子主张学的是“礼”,就是周礼,此处的“礼”是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称,不单单是单纯的礼仪。它体现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规定了学习教育、生活起居、君子言行的林林总总。

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周礼”是完美社会的规章典范,当时天下大乱就是因为不尊古。他主张学习并恢复“周礼”,认为学习这一点已经足够,已经能够让自己做到“仁”,他鄙视排斥和其相悖的思想主张,这就造成了其狭隘且守旧的呆板印象。

第二,是学习目的的功利化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学习思想最经典的概括,就是为了做官而读书学习,就是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也是应试教育至今不死的根源所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甚至控制下,绝大部分学子深受其害。因为你不能另辟蹊径,发表高论。你不可以质疑前人,只可以把他们的或当作金科玉律一般死记硬背。

为了考试,就必须记住朝廷规定的内容,牵强附会从故纸堆里面找到所谓的微言大义来为其辩护解说。无数的学子前赴后继,就为了能入朝为官,根本不是为了探究这个世界的奥秘。想比同时代的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已经在探讨政府、国家、民众的权利义务,已经考虑到司法、行政、议事的权力分立。而此时的孔子,还在抱残守缺的坚守繁琐而又不合时宜的“周礼”,其目的还不是为了提升民众文明程度,而是为了仕途,未免让人汗颜。

关于孝悌之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同,悌,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本书肯定了孝悌之道在“仁”的地位,称之为“仁”之本并不为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正是此理,而且还列举了实现孝悌之道的做法,详细明确地解说了概念。

但是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学早已说明,人对家人有着关怀和亲情之爱本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无关价值观,谈不上高尚与否。但是,本书讲的孝悌之道不是亲情之爱,而是指对人类行为的规范限制。

就是说你要孝敬父母兄长,事事都要让他们做主,以他们为先,让他们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宰。尊崇这些的基础上,一旦你求得一官半职,平日里顺从的思想投射到政坛便是忠于君王,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脱离了自我的愚孝,以至于最后实现愚忠的目的,本质是一种奴化教育。更奇葩的是为了实现这种奴化教育,又再次提及了所谓的“礼”,就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说的是要三年内遵循父亲的遗志,这本身就否定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要对所谓的长辈无条件的服从正是其孝悌之道的核心。

当然,体现孝道的'礼'同样再次做了强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是这所谓的生死之礼的内容与制定,并非普通民众可以选择。就是说你们制定了规则,又在理念上强行推广这个规则,否则便是大逆不道,这就给了统治者话语权。而且,孔子拘泥于“礼”的繁琐的形式,认为礼数不周便是品行低劣,这根本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变相压抑,因为绝大部分平民根本难以做到礼数周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 (下)
读史丨儒家沉浮录
《论语》导读讲义
孔子“梦周公”的历史解读
王天成:冬日读《论语》,是非更清晰
联说儒家、儒学、儒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