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佾篇》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杞:周朝诸侯国,夏朝的后代。

成语杞人忧天就是这个国家的典故。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翻译: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故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宋:周朝诸侯国,殷商的后代。

徵:证明,验证;征验,事实根据。

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人。

吾能征之矣:古今之礼得以对证,寻求各种礼节的依据和因由。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却不足以证实;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证实。因为杞国和宋国的文献不足。如果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得以证明了。

【学而思】

孔子学习夏、商之礼,如同今日我们学习古人之礼,总要思考一下古人当时发明某种礼仪的因由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证明对当今有益的则继承,无益的舍弃。

【知识扩展】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云云。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定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译文】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左史官记其言,右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孔子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能全面验证;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也不能全面考证了。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藉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藉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子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等到后来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译文】孔子说:我曾想了解一下夏代的礼制,所以特地跑到祀国考察,但因年代久远,留下的文字资料和懂得礼的贤者很少,只得到了一卷叫《夏时》的历法书。我想了解一下殷代的礼制,所以特地跑到宋国去考察,留下的文字资料和懂得礼的贤者很少,只得到了一卷叫《坤乾》的占卜书。通过《坤乾》的含义,《夏时》的等次,我从中来观察礼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mù],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译文】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了。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证明这些制度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做的变动后,说:这些礼制以后虽经历百世也是可以推知的,因为传承不变的是礼制的精神本体,增损改变的是礼制的文采形式。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而完备啊,我主张用周代的礼仪。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49)《八佾篇》第9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孔子的治学精神(3—9,讲于2021年5月17日)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9)
论语的主要思想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九:孔子为何最推崇周礼
我们要在古老的土地上崭新地生长——舒生读《论语》第4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