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四评管仲,三个好评,一个差评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又爱又恨”,多半是因为嫉妒,恨自己不能成为他。在孔子的心中,就住着这样一个男人。他就是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霸业的管仲。

管仲、孔子画像

为管仲颁发“仁者勋章”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个“仁”字。在孔子心中,“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所以,孔子很少使用“仁”来评价一个人。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

《论语》的记载中,除了以上冒死进谏商纣的三个忠臣:微子、箕子、比干,能得到这个殊荣的就只有管仲了。

殷商三仁神像,河南省淇县摘星台景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齐桓公杀掉了自己的王位竞争对手公子纠,公子纠的谋士召忽死节了(为尽人臣礼节自杀),管仲也是公子纠的谋士,不但不死节,还转脸就辅佐了公子纠的敌人公子小白。这样的人,能说他仁吗?

历史人物齐桓公与管仲雕像,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

孔子答道:齐桓公成就诸侯霸业、会盟天下,却没有大动干戈、武力征伐,全靠管仲的才能。管仲可以称得上“仁”

有人说,儒家讲究“君臣父子”,不少人批评孔子崇尚的“愚忠”。由此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孔子对没有去赞美“为主死节”的召忽,而是对“背主求荣”的管仲大加赞赏,不仅因为管仲有大才,还因为管仲使用和平崛起的策略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没有让百姓受战争之苦。

所以,孔子认为,有必要给管仲颁发一枚“仁者勋章”。

管仲是个民族英雄

春秋早期,华夏与戎狄对立形势图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北方的游牧民族狄把邢国(今天河北省邢台这一带)给围了。

邢国的使者向齐国求援。这个时候齐桓公已经在位25年,管仲前期的改革已经实施完并开始奏效了。

齐桓公拿不定主意就问管仲:“我们救不救?”

管仲说了ー句话:“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于是,齐国派兵帮邢国打跑了戎狄,收复了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西周分裂以来,第一次有人把“华夏”各个诸侯国的百姓放进“一家人”的范畴,可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管仲内心的格局是很大的。这个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第二年,邢国刚稳定下来,卫国又被戎狄侵犯。卫国军队不敌,国王卫懿公战死,据说被戎狄吃掉了,只剩下一片肝。戎狄沿着黄河对卫国百姓砍瓜切菜般一路追杀,可怜卫国一个几百年老牌大国被杀的只剩下730个人。

戎狄屠杀卫国难民(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齐桓公打着“诸夏亲昵”的大旗,派兵救下了卫国难民。后来还帮他们重新修建了首都,恢复了国家。

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不是靠攻伐其它诸侯国建立的,而是奉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大原则,弱小的诸侯国被欺负了,齐桓公这个“老大哥”一定会出来帮忙。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表示不同意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继续揪着管仲背叛公子纠的小辫子不放。

孔子进一步解释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匡扶天下,老百姓至今仍然受益。要是没有管仲,华夏早就成了戎狄的殖民地,我们就成了亡国奴。那个没有为天下人做半点贡献而以死尽忠的召忽怎么能跟管仲比?

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对子贡的回答明显比对子路的回答语气更强烈。在大是大非面前,孔子一点都不糊涂,甚至为自己学生的迂腐有点生气。

孔子生气大概这个样子

对死节的召忽,孔子连名字都不屑一提,而是用了“匹夫匹妇”来代指。可见孔子对“愚忠”这事,不但不赞同,反而很是鄙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孔子反对忠诚,倡导大家“见利忘义”。在百姓福祉、民族大义面前,别的事情都得往后靠。

管仲是有大智慧的人

相传,管仲还是第一个提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原话未必是管仲说的,最初见于《管子》。

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能不能接你班做宰相?”

管仲就说:“不行,鲍叔牙不能做宰相。”

齐桓公说:“为什么?当初可是他推荐你做的宰相啊。”

管仲说:“鲍叔牙这个人是非太分明,有的时候内心就难免不宽阔。搞政治,好人得容,坏人也得容,因为一个人的身上有君子心,也有小人心。好的宰相能让大家多发挥君子心,少发挥小人心。另外,朝廷这地方,什么人都往这儿混,什么人都有。如果一个宰相专容纳好人,排斥坏人,那坏人就要算计你。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可是有余。

历史上很多过于正直的人都干不好宰相这个职位,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的道理。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有人问孔子,管仲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当得起“仁”。伯氏这个贵族做了错事,被管仲就剥夺他三百户的食邑,导致伯氏十分贫困,每天只能吃粗粮。但即使如此,伯氏到死对管仲都没有一句怨言。

对于这一点,孔子也很欣赏。苏轼曾评价过这件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容易,但罚了一个人,能让这个被罚的人不埋怨自己,这个就不简单了。说明管仲在人格上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能让被罚的贵族心服口服,是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

管仲是个“小器鬼”

孔子在对管仲的评价上给了极高的赞誉,即使有背叛前主的前科,也不吝用“仁”来赞美。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一般人都会说他是“大器”,即国之栋梁。但在这里,孔子画风突变,一定要批评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孔子对管仲的批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不俭”,二是“不知礼”。

管仲聘任的官员都没有兼职,导致官员人数众多,这是“不俭”。另外,管仲这个人,娶三个姓氏的女子(也有一说是三处宅子),家里装修的太豪华,甚至有影背墙,在当时这可是天子的规格。

可见,孔子对管仲平时的生活作风颇有微词,说他“小器”。


以上,就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对管仲的所有评价。

孔子评管仲,一方面很高,一方面很低。孔子很少以仁许人,主要因为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抵抗外族并维护周礼。

孔子的一生都不得志,应该非常羡慕能有幸遇到明主并建立千秋功业的管仲。我妄自揣测,其内心深处难免有点嫉妒,所以跟学生八卦一下管仲的私生活。

这也反映了《论语》的思想中,“仁”的最高境界是心怀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达到管仲这种高度,有些小细节,批评归批评,不至于影响他的整体评价。

  趣历史|人没作品红,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开派宗师
  一起品《论语》|求知的快乐比求知本身更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小节——《论语》学习349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孔子为何高度评价管仲 (14—17,讲于2022年8月28日)
论语启示录317:圣人看人看两面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孔子四评管子,何以前低后高
论语14.16、1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