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物课堂的生态平衡
生物课堂的生态平衡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素质化”,是新课程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当然很多,但艺术化处理好构成课堂教学的诸因素,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泛而论之,除学校外,还有家庭社会等等,也在对课堂这个生态环境施以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情境所包容的范围的广泛性和因素的复杂性,无疑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相互关系,力争适度配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克服“互耗”倾向,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素质化”。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1.“教”、“学”要平衡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如果把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但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和学生思维的定势,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因此,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发现完成学习任务的最有效的途径。就生物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的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爱学、会学、自学、乐学,应当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即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动”。具体说,就是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一旦课堂实现“教”、“学”平衡,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积极引导者,两者各得其所,课堂效率怎能不提高?请看“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片段:

(师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并介绍用具的用途。)

师:你能做一个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来观察吗?

1:我们小组,视野较黑,可能是材料的透明度不好。

2:我们小组是用镊子撕下洋葱的内表皮,看起来很透明。可是放在载玻

片上怎么也展不开,总是打卷,最后也没成功。

3:我们小组是用水来解决打卷的问题的,先在载玻片上放一滴清水,把用镊子撕下来的透明的洋葱内表皮放在这滴清水中,就会展开,然后再盖盖玻片,但是总有气泡,影响观察。

师:你们做得很好,能用现有的材料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出现的问题是有气泡产生,那下面我们就再来探索一下,如何做才能不产生气泡?

(学生开始新的探索)

生:我们小组认为先使盖玻片一个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盖玻片,就会避免气泡产生。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这种方法的,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生:我们是先不放观察材料,只是放清水一滴,然后就盖盖玻片,专门研

究产生气泡的问题,我们试了好多方法,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最有效。

师: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

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开。把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集中精力去研究,

容易成功。

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想起我们今天

通过探索临时装片制作发现的这种划整为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请同学按照这个小组的方法再做一个装片。

(教师巡视)

生:我们小组做的装片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太亮了。

师:看不清是因为材料是透明的,那怎么办呢?

生:给观察材料染色。

生:选取有颜色的材料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比如我们可以选取紫色的洋葱,但并不是

所有的材料都是有颜色的,没有颜色的材料就需要染色,下面我给同

学们介绍染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共同发现临时装片的正确做法。学生完全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尝试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上升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讲”、“练”要平衡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这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动的姿态,让学者自己去体会。孟子的这话对我们研究课堂“讲”、“练”平衡是颇有启发的。练不是排斥讲,讲当然是必要的。关键是讲什么、讲多少和怎么讲的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质疑、讨论、实践、创新。如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一样,教师的“讲”也应当为学生的“练”服务,课堂上应做到“讲”、“练”平衡。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加训练活动才能实现。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知识在训练中获得,智力、能力在训练中发展,技巧在训练中掌握,与此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在一个个编织精巧的训练过程在得到培养、发展。比如,关于细胞的结构,用挂图或投影片讲清楚并不难,但是并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学生亲自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学生才会感到真实可信;如果再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模型,他就会运用细胞知识,并发挥想像力,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他对细胞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想像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而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面对自己的制作成果时那一份成功的喜悦,更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给予的。

3.“问”、“答”要平衡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时下也许正因为我们使用的太多,而陷入一些误区:提问越多,回答的学生越多,这堂课就越启发,于是部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东提一个问题西提一个问题,甚至接连提出十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充分思考余地,有的不假思索,随口答应;有的干脆不去思考,教师自问自答。这种流与形式的“问”和“答”,实际上仍让学生处于被动境地,不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加重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实现“问”、“答”平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提问忌“浅”“碎”“平”,教师应精心设计不同、形式多样的提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下面是《生态系统》教学一段实录:

师:为了发展畜牧业,就要把牧草种好,可是有些鸟偏偏要吃牧草的种子,怎么办呢?

生:把草原用网子罩起来。

师:这想法,有人曾做过试验:在内蒙古草原,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

子罩起来。可是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什么原因呢?

生:我想:草被网子罩起来,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师:有道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

生: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师:对。现在谁能说说“生态系统”是什么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当场的教学实况,临场审时度势提出有效的问题,

帮助学生推进了认识,使学生一步一层楼地深化思考,最后使认识产生飞跃。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方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4.“情”、“理”要平衡

学生“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认识方面的,如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还应有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让情感渗透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情”、“理”平衡,无疑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如教学《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时,当我请学生举动物行为的例子时,有一学生讲了一故事“毛毛虫之死”: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法伯然后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这些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它们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笔者随即提了两个问题:(1)毛毛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命运会怎样?(2)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经常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分析问题?学生们若有所思,经过思考和讨论,对毛毛虫之死有了清醒的认识,并认识到日常思维存在的弊端;而积极地应对态度应当是:发散性思维,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本应无缘参与的环节参与了,并且在参与中显示了智慧和才能,这多么令人欣喜!

5.“动”、“静”要平衡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积极用自己的手、脑、耳、目、口、鼻等器官,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接触世界、认识自然、掌握学习主动权。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教师的主导性,提高课堂的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电化教学的兴起,愉快教学的推广,活动教学的盛行,开放教学的介入…可以说都是对课堂上“动”、“静”平衡的追求。

6.“活”、“实”要平衡

把课上“活”,不是单指课堂的活跃、热闹,即所谓“表面的繁荣”,而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科学素养得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得活,既紧扣教材又不限于课本;学生学得活,既学通了课文内容又将视觉转到课外。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十分活跃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也就多了。然而现实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轻松,但考起来,成绩不一定理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解决一个“实”的问题。生物学科中,有些东西是要学生记牢学“死”的,比如概念、原理、基本事实、形态结构等,学生记不住,学得浮,肯定不会有好的成绩。当然,学生要学得“实”,首先要老师教得“实”。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充分对学生掌握的内容必须了然于胸;教学中,教师说的话、写的字必须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出现错误;对重要的知识以及能力培养的关节处,要运用巩固性原则,通过反复强调、学生训练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印象,“据为已有”。“活”、“实”要平衡,学生既能准确无误地记住所学知识,又能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这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7.“内”、“外”要平衡

生物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与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课内学习是主体,而课外学习是补充。教室不在是学习环境的全部,课堂教学也不在限与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的媒体,家庭、社区、电脑等媒体提供了重要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活动场所。但从目前课堂教学状况看,生物教学“内紧外松”的状况却不容忽视。一方面过多、过碎、过平的提问、讨论,不必要的角色扮演、小品表演,造成“形紧实松”,课堂效率底;另一方面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时,常常要采取调查、资料搜集、分析讨论、上网查询、个别专访,办墙报、展板等活动,由于方法不当,占用学生许多课外时间,造成“形松实紧”,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那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内”、“外”平衡?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加强训练意识,做到知识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另一方面合理开展课外活动,使之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有些活动不一定所有学生都参加,部分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参加,取其它形式(如报告厅、展览等)和别的学生交流,成果共享;如果需要所有学生参加时,可分成小组,小组再分到个人,分别完成一个内容的一部分工作,而后交流,形成总的成果。这些合作学习的方法,既节约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学生的收集资料、合作、表达交流等能力又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于和谐,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生态平衡,追求的也是和谐。当然就课堂教学生态而言,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课堂教学的调控,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尔后产生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往复,把我们的认识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新的高度,逐步实现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素质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中小学课堂生态平衡及优化策略
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反思
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教育者之声:教师要做“厨师”,更要做好“营养师”
我所看到的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的六个特点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