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辞赋 第15讲赋文的隐脉·思想立意

辞赋    15赋文的隐脉·思想立意

主讲:绝谷画蝶

大家好,咱们还是先复习上一讲的学习内容:上节课,咱们主要是针对骈律赋的篇法指导。

一、骈赋篇法指导

1、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1)壮句:壮句的使用,通常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壮句在辞赋中不能连续使用,宜用在关键处,同时在句前须加提引词。

(2)紧句:紧句使用非常普遍,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但是忌连用,最多两骈连在一起。

(3)长句: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长句的运用总结如下:

①长句:整篇里的长句的字数要变化。

②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使用,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于开篇也可以。

③长句通常是5-9字之间。

(4)隔句

隔句对常是一篇骈赋律赋的重点,由于有诵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多,容量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

①字数相等的隔句最多两个连在一起,不能超过三个,因为隔句的类型也要有变化。

②隔句的字数比较多,因此韵字相隔的也就比较远了,所以一个隔句结束就要换另一种隔句。

(5)漫句

漫句的使用,既可以引发感慨,亦可以执笔点睛。一般用于文章的开篇或者段落的开篇与结尾。段落中切忌用散句。若是律赋,几乎不见散句。

(6)其他:

①标点符号必须正确;

②凡四字句以上的句子都要有虚词,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不能一篇文章中虚词没有变化;

③提引词的运用要灵活,一是换韵的时候要加提引词 ;二是换段、换内容的时候要加提引词;三是壮句前要加提引词。

概括地讲,骈文、骈赋、律赋的句法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不要相连使用。如果非连用不可,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凡赋句由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合织成,不可偏舍。

2、骈赋的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就是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辞赋之中,而其中的每一环节应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所铺陈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骈赋的章法,是说:赋是以骈句为骨、以铺陈扬厉手法状物事而述情志的韵文。当我们在创作赋文时,应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布局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其目的是为了使行文章法严谨,内容井然有序,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一篇文章的段落如何安排最好?就赋而言一般分为首(起)、腹(承)、腰(转)、尾(合)四个大段。腹腰段,又可以根据需要表述的内容的多寡来决定到底再分为几个小段。在旧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

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回笔,渐收再望深无底。

“首起势”——首势备象,为文之先也。这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具备气势不凡的景象,不能弱而乏力。这是做文章的先决条件。

“腹中细”——文腹之物,细实为佳也。这是说安排腹段的内容时,要有详尽细致与生动的描写为佳。

“腰下收”——腰下即尾,将收不结也。这是说在安排腰段内容时,应该为尾段打下基础,但是要点到为止,因为“腰”毕竟不是“尾结”。

“尾回契”——做结相契于首也。这就是所谓的“豹尾”之法,结尾要与开篇前后呼应。

“龙扬气脉需雍泰”——龙首之势,在壮在阔,于泰于雍。其又以雍泰又上者也。这句的大抵意思就是说,开篇起势有壮阔的写法,也有偏重于雍泰的写法,但是以具有雍泰一类的气质为佳。

“内涵虚实层层替”——腹段虚实替也。尽实则郁结,多虚则见妄。此句是指腹段的内容不能全部细写,否则容易给人以气滞琐碎的感觉;也不能太多虚写与笼统的描述,否则会给人以虚妄不真的感觉。要注意虚实相结合,层层相替。

“文章欲结引回笔”——将落之初,如蜂腰渐束。这句是说渡结段,即在文章收结之前,应有一个过渡,如同蜜蜂的腰部,渐渐向下收拢。

“渐收再望深无底”——再者,复也。做结勿顿,若环溪回溯,而后入渊。这句是说的尾段,就是说文章结尾时,要回护主题,不能散,不能乱。如溪汇深渊,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说法,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与理论框架,我们在具体创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题目来灵活使用,下面我们再分首段、中间诸段、尾段进行实用方法方面的阐述。

3、骈体文创作要注意的事项

1)要转换角色,忌求大求全

从写文章到写骈体文,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辞赋的创作是要求精求典的,如江淹的《灯赋》、《恨赋》、萧衍的《筝赋》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由点及面,由浅及深,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所以骈体文的创作一定要忌大忌全。

2)要内容简洁、忌喜冷好偏

骈体文的题材十分广泛,万事万物,亦无一不可入赋,以托物言志为例,托物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一首好的咏物赋作,必须具备三个优势:形象鲜明生动;构思奇妙,造语新颖;述史状物,我在其中,物我相融,相得益彰。简洁普通、少冷僻字。

3)要有古味

创作骈赋的时候,一定要先炼好笔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创作能力,再加上对骈赋格体、特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典故的熟练运用,辅以自己独到、鲜明的特色加以升华,就会创作出一篇好的骈赋作品。

4)要锲合时代,忌新词乱用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时代性很强的新生词汇、外来词汇也逐渐的被我们运用到创作中来。需要巧妙地将这些看似与古意格格不入的东西真正融入到骈赋中来。

5)要突出特色、忌堆词砌句

我们创作的时候,取材要尽可能避众避高,多辟蹊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写出感情,写出思想,写出意境,写出个性。同样一个事物,千人看则有千种面貌,写名胜不能写成导游词;写物不能空洞。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诗不厌精,赋不厌细。

6)骈赋只要求押韵不需走马蹄,仅当使用隔句时, 可以走马蹄。这点大家在创作骈律赋时要记住。

二、律赋篇法指导

1、律赋限韵的补充内容

1)韵字的平仄:律赋限韵字不仅要含义丰富,与题目辉映相得,还追求音节和谐,平仄自然有一定讲究。基本要求平衡,那就是四平四仄,当然也有例外。

2)押韵的次序:律赋的押韵有依次用韵或意用韵两种。

①次用韵:指按限韵字次序先后依次用韵。这个较为死板,一般很少。如郑锡732年进士试《日中有王字赋》规定以(以题为韵次用)。

②意用韵:则任以己意行之。留传的多数作品是皆视立意布局之需,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自由驰骋作者思路,提高赋作质量。如:丁春泽(唐)《日观赋

》(以“千载之统,平上去入”为韵)、又如:滕迈(唐)《庆云抱日赋》(以“云日辉映,精彩相耀”为韵),律赋衡裁里,这样的作品很多,咱们早读有安排,大家要积极参与。

③虚字韵脚:即押虚字韵。这是律赋用韵又一个特点。

2、律赋各段句式的组成:

律赋一般押八字韵脚,《赋谱》将律赋的章法归纳为“头、项、腹、尾”四个部分,而同时又将其中的“腹”细分“胸、上腹、中腹、下腹、腰”五个部分,古时候一些士子采用了这样的分法,一篇律赋也就告成了。

“头、项、腹、尾”的分法跟前面的“起、承、转、合”的分法名称不一样,实际内容是一样的,一个是从功能上说的,一个是从结构上说的,这个大家不必去纠结。

骈文、骈赋、律赋的句法是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其他句式。唐代出现了《赋谱》,里面规定了很多种句法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赋句创作中,凡句字少者居上(前),多者居下(后)。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不要相连使用。如果非连用不可,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赋的句式变换:壮、紧、长、隔,交替进行,不可偏舍。

3、律赋的特点

1)限韵:一般限韵八个字,也不是一定的,从二到十都有。

2)篇幅:在300-400之间(出入不多)

3)内容:因为是朝廷以律赋取士,要的是治国之才。故而律赋重论述轻铺设。虽然也有描写风景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伦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4)句式:“字少者居上,字多者居下”的原则下,律赋的句式运用要求灵活多变,壮句,紧句,长句,漫句(散句)隔句。隔句包括: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一篇律赋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当然骈赋也是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

5)换韵: 古人科考常限制八个韵字,在短短的300-400个字中,需用8个韵,而且一般要平仄换押韵。

6)关于“律”字:在原来骈赋的要求基础之上,因为古人的律赋,散句绝大多数都是押韵的,所以我们要求律赋散句也要押韵。

7)律赋的虚词也要押韵。

8)押韵的次序:押韵次序有次用韵和意用韵两种,前者太死板,我们作业采用的是后者。

9)律赋的押韵,平声韵一般就是押《平水韵》,仄声韵因为一个韵部的字数太少,可以押《词林正韵》。

复习课时间长了点,主要是想与大家一起巩固这部分知识,为骈律赋的创作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第15、16课呢,我们继续针对骈律赋的篇法,指导大家学习隐脉、立意、立骨、衍意。今天先学习隐脉和立意。

一、隐脉

经典辞赋,我们现在读来是那样宏富精深,文辞华贵。而要真正领会赋文的思想内涵,必须对辞赋的一些密码进行破译。密码就是“一眼看不出来”的所在。凡是轻而易举就能看透的,不能算作密码。赋文的“隐脉”就是一篇赋文创作中的密码之一。

所谓“隐脉”是指文章的段落大抵清楚之后,就要为这些段落找到一个可以串联的主线。这个主线不是技法技巧,而是你的文脉所在,而这些文脉正隐藏在各个段落之中。这也是一篇文章除技法技巧之外最关键的部分,或者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关于这个部分,在一些旧塾教育里强调极重,但实际指导与分析并不多。

一些旧塾针对隐脉传下来一篇理论性短文《隐脉篇》,但却没有什么详细注释,其涵义主要靠自己来领悟。现将此篇短文抄录于下:

“天下之物,惟人一心;世间之文,在气一脉。物之无识,敷蛇珠而有灵;文之有分,抟(tuán,把东西捏聚成团)龙象则可贵。辨其高下,舒以元和。扩以肌肤,发而骨血。表道出九天之上,隐机入大隧之中。天马腾空,岂无缰于指掌;晴虹照壁,何有卜于蓍(shī)龟(蓍草和龟甲。古时用以占卜)。泰之在祥,势则于壮。潦水藏辙,焉无迹乎;灵台泛光,乃善谋也。取以浩浩,先其微微。将出而人神不知,欲拈则巧拙有度。乃此斯文之妙,可无说也哉。”

译文:

天下的事物,靠人的一颗心来感知本质,世间的文章,在于有一条文脉贯穿始终。文章的素材是分散的,把文章抟塑成像龙一样蜿蜒盘旋,像象一样沉稳有力,才难能可贵。先审核辨明文章立意的高下,疏布以阳和之气。在建立文章主架构的基础上,再加以修饰润色,使文章像肌肤一样灵活有弹性,变得有血有肉。表面上叙述的能高高飘于九天之上,暗藏的观点能深深藏在地下的遂道之中而不显露。看似天马行空,怎么手中能没有驾驭的缰绳。点亮灯,灯光自会照亮墙壁,文章写的好,读者自会看清它的用心,哪里用得着去猜测呢?祥和的氛围中自然幽闲安适,雄壮强盛自然会彰显出磅礴的气势。雨天路上的积水虽然会埋没车辙印,可是怎么会没有车辙的痕迹呢?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灵感忽然产生的时候,便可以精心筹划谋篇布局了。从广博丰富的经阅中选取可用的素材,注重细腻精微处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神不知人不觉,手法拿捏的巧拙相间,刚柔相济,开合有度,恰到好处。这就是隐脉的绝妙之处,真是无法形容了啊。

下面为《隐脉篇》中一些必要的词汇与典故所作的一些引注。

①晴虹:是灯的代指雅称。晴虹照壁是指刻苦读书。

②潦水:是指雨后路上的积水。

③隐机入大隧之中:这句有典,大隧的本意是指地道,这个典故出于《左传?隐工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要弄懂这句在篇中的含义,要先知道这个典故的内在含义。此典故出自于《郑伯克段于鄢》,全文译文如下: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这就是“大隧”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典故到底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隐脉”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典故,隐藏了 一个欲擒故纵的道理在里面。当国王的兄长,虽然早就知道其弟的不轨之心,但是一直故意包容他,让他自己把事做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再一举灭之。换这个原理在赋文中,就是有埋题隐线,但事事都在引,最后一举而牵出的原理,颇有些兵法家的概念在里面。

④“可无说也哉”强调的是靠自己领会分析,因为从开始学习到现在,应该自己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分析能力。有人曾把这篇短文解为做文章要引入兵法之谋,诸如奇正相辅,欲擒故纵等等理论。这么一说,似乎真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

隐脉,即暗线,不明说却想要让读者能感觉的文脉。不单写文章要有隐脉,创作诗词也要有才能有韵味。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凝炼的语言的精华,是厚积薄发,不是照相机,录音机,不是简单的词句堆积。如果你把想说的都一一明明白白的写在诗词里,让人一目了然,通俗易懂是好,但经不起品味,不能算是好诗。顾左右而言他,才是妙不可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委婉曲折的表达出真实想法,给读者留些发挥想象的空间。让人从反复品鉴中感悟,切身体会文字的莫测韵魅。不用怀疑读者的鉴赏力。如今现代诗都在借鉴古诗词的这些含蓄隐晦的写法,而写古体诗词的人就更不该轻言放弃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人以无尽遐思。未尝不是古体诗词创作的一种值得承传的传统写法。

所以“隐脉”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有“脉”。这个脉,在落笔之前已经想好,然后再围绕这个脉选取素材,安排章节,然后通过层层相连,最后牵脉而出。甚至是这个文脉,早已充盈在赋文的点滴之中。至于隐的问题,是指不宜将文章的主脉暴露得太明显或者太早。要作隐兵、奇兵,但通篇的素材又必须围绕这个主脉,也就是所谓的似隐非隐,似显非显。说得浅显些,即作一篇咏物赋时,若想将此赋定位在“言志”上,那么使用的所有素材甚至是用词都要围绕这个“志”做功夫,但是“志”这两个字又不能直用太多。这就需要在素材上做取舍,在炼词上下功夫。

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品还有一条隐脉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例二:〔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而作品的隐脉是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例三:〔两汉〕张衡的《归田赋》,借景抒情和不断跳跃变化的感情曲线,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作者在抒情。而在言志方面就属于贯穿文章的隐脉。其“志”就是对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对人生怎样摆脱这种悲哀的深刻反省。而这种“志”又是他一生的总结,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当深厚和真实。

例四:〔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例五:苏轼〔宋代〕赤壁赋,这是一篇文赋。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结。

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六:韩愈〔唐代〕《师说》

开篇实起直入主题,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是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若我们要创作一篇城市赋,无论是在安排这个城市的风景段、历史段或者是人物段落时,除了是用作铺叙、分叙、旁衬之外,都不能将那些不切题的的素材纳入。议论发感时,更不能与文章的主脉发生冲突。而主脉之下如果还需要有副脉的话,那就要尽量使副脉与主脉不发生冲突,并且必须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主脉是“文旅”之城,副脉就可以选作“建筑景点”、“文治教化”、“风土人情”、“风味特产”、“孝道礼仪”、“历代英贤”等等,这些都是与主脉有关联的内容。

总的来说,一篇赋文,从头到尾,把那些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这条线,似显非显,似隐非隐。既不能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全然隐匿不见,要有显而非全显。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到文章的气脉,又不至于看一段就一目了然。要让读者顺着你的思路、你的文脉去思考去思索。最后,这条文脉随着你的素材的窜缀,而渐渐清晰明朗,随着你段落的增加而越来越明确。到尾段,再厚积薄发,一举齐出,形成强有力的豹尾回护。

文章除了立意、炼词、句式、用韵、平仄等因素外,其章法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段落先规划好再动笔,要点忌东拉西扯,杂乱无序。对于“隐脉”的问题,还要注意“隐”与“显”各有其度。若要表现浩大的思想立意,则务必要在细节中特别注意,即在每个细节中都包含或映射文章的主旨。在技法拈取上,可以适当地施展一些古朴的技巧,比如间杂一些“古偶”的手法。如果是较长或内容较大的题目,需要有副脉时,除对比反正需要外,还需要根据主脉来选择安排,既不能使主脉副脉冲突,也不能从立意根本上推翻主脉。

以上关于章法结构的部分多少是有些约束。那这些约束会不会跟古人强调的“文由心生”冲突呢?其实,“文由心生”不是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起码在章法结构上不是。对抒情部分或议论部分而言,抒情贵真,议论重理。就是说,抒情要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抒有感而发的情,不作无病呻吟。议论要立足真理,不可去为求一异一新而不惜推翻常识道理。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岳飞是忠良,你偏要说他愚昧;人们说秦侩是奸臣,你偏要说他是大功臣,这叫黑白不分,哗众取宠,是不入正流的。

古人做赋,早期都接受过严格的启蒙教育。在他们运用得非常熟练之后,才真正谈得上“由心而发”。感情与想法要用符合体式的文字表现出来,或者表现得比你的原始想法更美,这需要相当刻苦的先期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通看古代名篇,纵横开阔的是思想,是词句,是句法。

二、思想立意

一篇文章的思想立意,常是人们评价一篇文章的重点。文章的思想部分,是由作者的思想品格所决定的。文章的思想立意,都应该立足于一个“正”字之上。弘扬正气,扬善挞恶,永远是一个古典文学作者的责任。要做到立足于“正”,首先需要“正知正解”,即首先需要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要有正确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否则以偏见去创作,即使文笔再好,也不是一篇好文章。通常来说,与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相契合者,都属于“正”的范畴,反之就是不正,这是一个通俗的衡量尺度。

例如:唐·浩虚舟《行不由径赋》(以「处心行道,有如此焉」为韵)

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感朴直之风散,恶奸邪之径生。苟正其身,宁偏僻而是履;不以其道,故斯须而不行。想乎尘满荆扉,草迷荒野。追游不慎其经历,咫尺固难於出处。锺山石上,杖藜之意殊乖;蒋氏庭中,携手之期顿阻。牢落幽居,交从日疏。顾履危之若是,将苟且其焉如。访野径以闲游,恐穿松竹;出衡门而独步,不绕园庐。

嘉夫砺志草茅,规行畎亩。避幽隐以不到,视崎岖而何有。芜城独赏,宁游旧井之间;山馆时归,肯逐樵人之後。至若草树沈沈,幽芳阻寻。络野之茅阴自合,缘溪之苔色空深。以遨以游,见徇公灭私之志;一动一息,有去邪崇正之心。是以萧索乡闾,虚闲襟抱。优游多辙之穷巷,来往疏槐之古道。花间绝迹,念蹊树之徒芳;原上无人,惜皋兰之暗老。

且遵道如砥,持心若弦。信无私以白首,将抱直以穷年。颜生负郭之田,有时窥矣;谢氏登山之屐,无所用焉。既而披蔓草之荒凉,见游人之逦迤。方检身於邪正,宁系怀於远迩。杨朱悲道丧,事亦如斯;阮籍哭途穷,意殊若此。当举直以错枉,冀风行而草靡。苟非贤智之为心,孰能如是。

《行不由径赋》的立意,讲了一个“为人需要正直,行动需要正大光明”的简单道理,但作者由“澹台灭明”生平的一些典故作引子,选材精辟,层层展开,一步步将读者引向深处,“澹台灭明”的高洁品行在作者精心选择的物事中,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再加上精准的炼词与文采,就能深入读者内心,当然就不会有乏味之感。

我们需要知道,赋文的思想立意,固然需要创新,但不是去推翻传统的道德认知。真正好的立意,是置于传统道德之下,以独特的感受,较新的角度展现出来。忧国忧民、针砭时弊、以小悟大、体物抒情等,都可以通过赋的形式,以千变万化的手法予以展现,唯一不变的还是一个“正”字,从这个层面上讲,思想立意部分的高低,其实是体现一个人的情操与修养。

赋,本有议论功能,我们在文中就需要论及道理。文以化民,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道理。读书之人,秉传前贤先圣之理,应是分内之事。虽然我们未必已经做到,但起码我们有这种认识。如果一个古典文学的作者,都不能去传播弘扬大道理,那是文化的悲哀,就文学作品而言,论述大道理,只要我们能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只要我们经常变换角度和高度,这就是创新。

写赋和写出好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掌握了写赋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的人品、学识、才华、胸怀、气度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这种体现和升华最终决定着辞赋的命运和质量。

三、补充骈句中的对仗问题

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古偶句的手法是由排比句演化来的。如:《论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的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等。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他启于古偶,又受四声影响,并借鉴了八病说的一些原理。所以不仅仅是在字意上讲对偶,亦还有声调上的要求,同时在重字的规则上亦更加细化——通常是虚词重复可不论,而其他词皆要求对偶。

唐代元兢的《诗髓脑·属对篇》、上官仪总结六朝而得的“六对、八对”之说,但这些论述多偏重于骈对形式,而非如元明之时出现的《缥缃对类》那样,将每一个字按“虚、实、死、活”属性划分。唐代论骈对的理论,主要是论述骈对有多少形式,如正名对、隔句对、当句对等等,虽计有属对二十几种,但大都是形式上的区分。

在元代或明代出现的《缥缃对类》,首先他把字分了属类。分为实字类,虚字类,死字类,活字类。先分实字、虚字两个大类:然后在虚字里面再分死字活字两个小类。另外再有助字类。

实字里面又分半实字。另还有半虚半实字类。再有就是分门,这主要是针对于实字,从“天文门、地理门、时令门”等等,分有30个门。具体的骈对式例,从两字句到20余字句,又分有20门,从天文、地理、时令、人事、人物、文史到巧对门。

成语的“分门别类”就是这里来的。它要求的对仗原则就是——实对实,虚对虚。虚字相对时,再细为“死对死,活对活”。助字对助字。这就有针对性的地探讨了对仗上的一些原理与原则。私塾教钞有《论虚实》,其实这《论虚实》,它说了一个道理,唐宋教育制度与清代教育制度是不同的,唐宋教育只是引导为主,而具体知识的掌握,要靠自己去多读书,多领会。而到清代时,变为多实教而轻其自读。我们现在是必须学习语法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去分析作品。《缥缃对类》以上只是初步的分类,在这些基础上,还有更细致的分类。

所谓实字,按对类的说法是——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比如天,地,风,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名词。

另有半实字——似无而有者为半实。比如:威、情、文、意、理,力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抽象名词。

所谓虚字,按对类的说法是——字之无形体者谓虚。虚字中再有死活之分。虚字类涵盖了现代所说的动词,形容词与大部分的副词。

虚字活类——谓其使然而然者。相当于现代的动词。比如:来、吹、飞、洗、开等等。

虚字死类——谓其自然而然者。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比如:高、大、细、厚、妙,美等等。

另外助字类的副,连、介等等以及数字,表方位,数量的,都在虚字这一大类。

再就是另有些特殊的,包括联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其他的都是单字相对的关系)。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字时,通常不论“死活”,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如:唐人的骈句:

1)致尔汉皋之滨,虽有淮蚌之产——“滨”在古代是属于实字,即现在所言的名词;“产”在古代是虚类活字,现在所言的动词。无论按字类法则还是现在的词性法则,都不能骈对。但是,这里的“之”字,实际将此处的“滨” 与“产”都变为一种实有所指了——白话说来就是“汉皋这个水滨”、“ 淮蚌这里的产出物”。于是这样的语境,就完全可以骈对了。

2)初听《采蘋》之章,共调白羽;次逞穿杨之妙,忽纵青丝。————“章”在古代是实字,现在所说的名词。“妙”是古代所说的死字,现在说的形容词。但用在这里的“之”字后面,意境上就变为“《采蘋》这篇文章”、 “穿杨”这般奇妙”( “穿杨”这篇赋是指射箭的百步穿杨)——于是就完全可以不顾“死活”与词性骈对了。

所以我们这里记住这点:“之”后面单缀一字的,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可以不管“死活”与词性。需要注意的是“之上”“之下”,“之间”,“之中”等等与具体方位相关的,还是需要严谨些好。

天下文法,多读即破。这自然也包括怎么作骈对。三者之间, 结合、参照、互补,具体点说:首先要看重词组的结构。即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再看重大致的字类区分。虚对虚、实对实、死对死、活对活。而活用情况要根据一句中的具体情况自行掌握。另外还要顾忌词性说。

本讲提纲:

一、隐脉

二、思想立意

三、补充骈句中的对仗问题

附参考资料:

〔先秦〕屈原 《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汉〕王逸 《〈楚辞·天问〉序》:“《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庄子·逍遥游》《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先哲的文章充满了飞天之梦想。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在历数古人的飞天之梦。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首个航天日,习主席要求科学家帮助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天空巨头的梦想。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航天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又称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

中国首部展现新时代航天事业电视剧《问天》,讲述了在1996年长三乙发射爆炸、卫星返回失利等接连打击下,一群青年航天科学家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冲破重重障碍,攻破层层科研难关,纵横苍穹,揽月九天,新时代航天人正是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为中国屹立世界,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不断的奋斗着。

先秦/屈原《天问》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原文

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

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1]

译文

请问: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

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然能够死而再重生?

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而有玉兔在其腹中?

神女女岐并没有丈夫,为何会有九个儿子?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和气又在哪里?

关闭什么门使得天黑?开启什么门使得天亮?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如果鲧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仍将他推举?

既然都说没有可担忧,为何不让他尝试?

太阳的运行靠鸱龟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马上大功告成,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长久将鲧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继承前人未竟事业,终于完成先父遗志。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所用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平?

土地肥瘠可分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顺利流通?

鲧经营了哪些事业?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水流东海总不满溢,谁又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形成狭长地势,长出地方有几何?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居住在哪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有几里?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怎会有哪里照不到,何需烛龙用其神光照耀?

羲和的神车尚未出行,若木之花为何便大放光芒?

什么地方冬日常暖?什么地方夏日寒凉?

什么地方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能把话讲?

哪有着无角虬龙,背着熊罴游乐从容?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萍草蔓延叶分九叉,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鬿堆长在哪里?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怜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儿子诞生得到继嗣。

为何嗜欲与人相同,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夏启急于朝见天帝,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肢解满地尸骨?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有宝弓珧弧套着上好的扳指,前去把那巨大的野猪射猎追赶。

为何羿将肥肉献上蒸祭,天帝心中却并不以为善?

寒浞娶了羿妃纯狐氏女,又迷惑她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七层皮革,却被其妻与浞合力杀戮?

道路险阻,向西而行,山岩重重,如何穿越?

鲧将身躯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地上都已播种黑泰,芦苇水滩也已开垦经营。

为何鲧遭驱逐如同四凶,难道他真的恶贯满盈?

嫦娥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打扮得如此堂皇?

从何处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雨师蓱翳号呼下雨,他是怎样使雨势兴盛?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四肢,神山怎样才能安然不动?

龙伯巨人舍弃舟船行走陆地,又是怎样将灵龟钓离大海?

浇来到嫂子门口,他对嫂子有何要求?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趁机就能将他斩首?

女歧借着缝补衣服,而且与浇同宿一房。

为何错砍女歧首级,使她亲身遭遇祸殃?

浇策划整顿军旅,如何制造甲胄使其坚固?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何种方法取胜?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的好处又是什么?

妺嬉为何如此恣肆淫虐?商汤怎能将其无情放逐?

舜对成家十分忧愁,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帝尧不告诉舜父,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从其最初的发展,谁能预料到后来?

玉台十层奢侈至极,当初有谁将其看透?

舜帝友爱依从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身上涂满狗粪,就能避免危险状况?

古公亶父之时,吴伯是为让避王季,因而在霍山之下停留。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这两个哥哥让贤于弟弟?

以鹄羹玉鼎进献美馔,商汤君王欣然受用。

为何接收伊尹之计图谋伐桀,便能使桀终于走向灭亡?

商汤降临俯察四方,巧遇赏识贤臣伊尹。

为何桀在呜条受罚,黎民百姓欢欣异常?

简狄深居九层瑶台之上,帝喾怎能对她中意欣赏?

玄乌高飞送来其卵,简狄如何便有身孕?

王亥秉承王季美德,以其父亲为善德榜样。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落得只能放牧牛羊?

王亥在有易持盾跳舞,如何能把女子吸引?

有易女子丰腴细润,如何保养如此体态?

这有易国的放牧者,又在哪里遇到女子?

凶器袭来王亥被杀,女子究竟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美德,哪里得到其兄的牛羊?

却又为何远至班禄,不到清晨便及时回返?

黄昏时分追寻细微痕迹,有易国仍然不得安宁。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女子仍与王恒幽会淫乱?

王亥昏乱与弟共为淫虐,王亥被杀也正因如此。

为何与善变的有易女子淫乱,他的后代却反而盛昌不绝?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一直到达有莘氏之地。

本想求得奴隶伊尹,如何却又能得贤淑美妻?

莘国女采桑伊水边,空桑树中拾到小儿伊尹。

有莘国君为何又心起厌恶,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诸侯请盟约定甲子日清晨,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王师如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他们同心会集?

武王将纣王裂体斩首,周公姬旦却并不赞许。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后又发叹息?

上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是如何施与?

等到殷朝兴起又使他灭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诸侯踊跃兴起军队,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楚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迎来白雉?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妇牵挽炫耀,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从来反复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为何厌恶辅佐的忠良,而听任小人谗谄?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遭受压制打击?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爵?

为何贤臣品德虽同,却遭受不同结局?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后稷原是嫡生长子,帝喾为何将他憎恨?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出生既已惊动上天,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西伯姬昌八九十岁,仍然执鞭受命作牧。

是怎样撤除岐地社庙,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祖先携宝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前来依傍?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纣王赐他亲子肉酱,西伯心痛告祭于天。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太公吕望在店中卖肉,姬昌为何能辨贤能?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大为欢喜?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着文王灵牌发动战役,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太子申生自缢而死,究竞为了什么缘故?

既然已经惊天动地,又有谁能心怀畏惧?

上帝既降下天命,为何王者却不谨慎修德?

既然已经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身为商汤辅佐大臣,为何死后荣获宗庙配享?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名远布?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周代王朝共公治民,厉王君主为何发怒?

国人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于妇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将其庇佑?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何乐可为?

哥哥拥有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交易不成反失禄米。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楚求功勋兴兵作战,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私通之人却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为何他能杀君自立,忠名更加显著光大?

赏析: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沦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赋基础班第15/16课作业

请根据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围绕航天事业、空间站、空间课堂、航天人探寻宇宙的执着与精神,以“问天”或“航天”为题,试写一篇骈文《问天》或《航天》。字数要求300字左右,遣词要求古雅,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

作业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

2、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对,句脚字平仄相对,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

3、骈文要求通篇尽量做到走马蹄。

4、紧、壮、长、隔、各种句式合理运用。

5、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只在开篇和结尾使用,也可在段首和段尾使用)。

6、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7、尽量不要带“兮”字。

8、超出4字需加虚词。

9、提倡切题用典,用典请注明出处。

10、字数300字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辞赋写作第一讲
如何写赋
辞赋写作第四讲
辞赋小知识
辞赋第一讲
骈赋写作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