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利玲:从幼儿园到小学究竟应该衔接什么?
崔利玲: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最近,不少爸爸妈妈为孩子上小学如何做准备而苦恼,有的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担心孩子路途奔波疲劳,有的担心孩子睡眠不足,更多的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准备是否做好。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要不要做入学准备?回答是肯定的:“要!”如何做准备?回答是:“科学、合理!”
孩子入学不适应的原因
原因1: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让孩子在这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中顺利适应,并形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关键在于如何使两类教育机构因两种教育阶段而产生的“陡坡”减缓。我们可以从下表的对比中看出“陡坡”的存在:
幼儿园与小学的比较
比较机构
幼      儿      园
小              学
学习时间
每天集体教学时间为1~1.5小时,每次活动最长不超过35分钟
每天集体教学时间4~4.5小时,每节课40分钟
学习内容
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向孩子传递粗浅知识
有固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系统、抽象、严谨
学习方式
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轻送愉快,没有压力
以上课为正规课业学习方式,课后有家庭作业
睡眠时间
除晚8:30到早6:30的睡眠外,还有2小时的午睡时间
由于接送等原因学校离家较远,孩子早上需早起,中午基本无午睡时间
一日生活
动静搭配,舒张有弛,提倡保教结合,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制度,主要任务是学习,课间要上厕所和课前准备,游戏时间少,午睡要回家解决
师生关系
教师与孩子始终在一起,及时解决、协调幼儿面临的困难
一学科一任职教师,有班主任和多位任职教师,孩子遇到困难基本需自己解决
除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外, 还有两个因素增加了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一是1986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小学入学年龄普遍提前,城市6岁入学的儿童数大大增加;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小学课程较过去有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切,给孩子在身心两方面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孩子入学后感到陌生、恐惧,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入学后的身心发展。
原因2: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独身子女政策的实行,改善了孩子营养卫生和受教育的物质条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凡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愿望与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代为包办,总认为“孩子太小,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当然应该多为他们做点事”。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思想严重,主动性、独立性受到影响,做任何事缺乏责任感,把事情的失误都归咎于父母身上。我们在幼儿园经常可以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妈妈忘记给我戴手帕了”“爸爸忙,没时间给我找盒子”“妈妈没教过我这个方法”……事事处处以父母作为保护伞、挡箭牌,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能力也相应不足,造成了入学后的种种不便。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过早地让孩子参加各类学习班、兴趣班,造成孩子情感受压抑,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行为,如看到书就要睡觉,看到琴就喊累等。
原因3: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教引入大量外来文化,众多的理论、课程对着幼教工作者狂轰乱炸,急功近利的行为让许多幼儿园管理者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初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人们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增加汉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等小学化学习内容,关注了技能训练,忽略了游戏活动,小学化倾向明显。
教育机构和家庭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幼小衔接的坡度不断增大,有的孩子上小学后体重明显下降,吃不好、睡不好,一反往日天真活泼的浪漫;有的孩子一看到学校的大门就发抖、呕吐;有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小学的学习重新回到了幼儿园。但也有一部分幼儿在过度期间适应很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入小学后,学习积极主动,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究其原因,是较好地处理了衔接关口的不适应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难点分析
关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
孩子入学,是从学前教育机构进入了小学教育机构,跨越了两个阶段。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孩子的身心会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的衔接问题。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号召入学的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和小学生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阶段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所以,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期间,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存和交叉。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自身两大阶段的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过程,衔接教育正是要促进儿童的这种发展。因此,衔接点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要找寻儿童前一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
所以,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孩子主体的适应性,衔接教育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上。
对衔接实质的探讨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家长的作用是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孩子的内部动力,要依靠孩子自身的主动性学习,要积极与孩子互动,要尽可能地创设利于孩子学习、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策略
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实验发现,学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孩子身心发生一定质变的核心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心理品质上。如社会性适应(主动性、积极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是孩子进入小学后伴随而来的规则要求和任务密度、难度及独立完成任务所要求的相应的能力;数学学习和读写则伴随读写算需要幼儿有理解和运用符号的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引起衔接过程中的不适应。
策略1:帮助孩子做好数准备
大班的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要减少组成、加减运算的教学时间,加大编、解口头运用题, 增加思维训练活动。
幼儿园的孩子,其思维能力由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故幼儿园阶段对孩子实施教育要配以色彩鲜艳的、富于动感的教具、玩具。小学的孩子,其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小学以文字或数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对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故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符号为主、语言为辅,再也没有幼儿园那么多的教具与玩具。大班的幼儿,其智力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过渡时期。因此,大人们要注意对孩子良好智力品质的培养,如良好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等。在对孩子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某一事件的结果,还要了解事件变化的具体过程。
如解答“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3只,河里还剩2只鸭子,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这道应用题,孩子都能回答出“5”,但进一步问孩子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大部分孩子会说“用减法,5-3=2”,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的关系。我们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已知的数,什么是未知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凡知识型的内容,都孕含着智力活动的要求,老师和父母不要以“孩子已经会一分钟做X道题”或“我的孩子已经会十(百)位数的加减”而沾沾自喜,而要看你是否在这些知识型的题目中,把握了智力要求上的契机,使孩子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较好地做好智力的准备。切不要把知识与智力等同起来,或只求答案不求过程。所以,平时当孩子会一个问题后,大人应该和孩子共同探讨这个问题的发生过程,让孩子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小学的数学学习做好充足的智力准备。
策略2:帮助孩子做好读写准备
大班在读写方面,要减少复述方面的内容(诗歌、故事等),加大语言理解、讲述(特别是看图讲述)的内容,增加早期阅读及前书写准备内容。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一节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字写五遍,孩子竟写的五花八门,有三个字写三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字写满一页纸,还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也没写,不知道老师布置过家庭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交谈,语言逐渐简练,不要重复;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要中途停下来解释,应让孩子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对一个事物(事件)的多种表述方法。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小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带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孩子入小学后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
策略3:帮助孩子做好社会适应准备
孩子进入小学后,其行为要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达到学习、纪律、文明礼貌、卫生等最基本的常规要求。要养成这些好习惯和行为,我们要在这几方面加强教育:
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稍有一些难度的内容让活动,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体味成功的快乐,从而维持和激发再次活动的兴趣。孩子潜能挖掘的好,孩子越易产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如果超出孩子承受的范围,孩子极易失去耐心和信心。
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值日生、布置家庭小任务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意识,如扫地、分碗筷、擦家具等。还可以让孩子每天回家完成一项练习,如画一幅带圆的画、在一个方型纸盒粘贴等,为孩子以后记住家庭作业和独立作业做好准备。
提高孩子执行的规则的能力。孩子进入小学需要更多的自我照料与保护,遵守规则就非常重要。大人带孩子外出,要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让孩子知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策略4:加强与学习有关的技能准备
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只双肩背书包,一个铅笔盒,2~4根铅笔及擦皮、削笔刨、尺子、垫纸板、田字格本、汉语拼音本、算术本等,每天用10~25分钟时间与孩子一起写数学或图案符号。在书写过程中,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两腿与肩平宽,双肩放松,胸离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书写的内容可以使阿拉伯数字1~10,也可以在田字格、四线格中画有趣的图案,如小花、小草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书写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按规定的笔画顺序及空间间未知写,在书写基础上,家长要善于利用周围的文字环境让孩子认字,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使之对于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为其思维能力水平跃向新的高度创造条件。
父母应转变幼小衔接的观念
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我们曾组织过幼儿园园长与小学校长、老师的对话,主题就是幼小衔接。很多小学校长、老师对幼儿园里开展拼音、识字、计算教学提出质疑,恳请幼儿园不要涉及这类教学内容。因为过早介入此类知识学习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重复学习,没有了学习初期的挑战与适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没有学习的后劲,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与幼儿园是两类教育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的学习内容不易理解,反复的练习强化了孩子的记忆,极易养成死记硬背和刻板、公式化的学习方式。相同的学习内容如果等到一年级学习,已上升为抽象逻辑阶段的思维水平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符号,不再依赖记忆学习,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幼儿园不能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要将重点转向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上,如提高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手眼协调性、帮助孩子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学拼音、识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避免家长陪公子读书等。
下面,以几个热点话题的解答,帮助焦急的爸爸妈妈解决疑惑:
话题1:孩子是否可以提前入学?
我们的周围会有一些孩子提前入学成功的例子,但那是个别。大多数提前入学的孩子,对以后学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些成人可能会问:我是5岁半入学的,我不是读的很好吗?其实,二十年前的一年级课程和现在的一年级课程差异是很大的。就拿汉语拼音来说,以前一年级用一学期的时间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现在只能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汉语拼音直呼加拼读,难度大大增加。以前我们都是多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太关注,现在家长恨不得孩子考双百,无疑加重了孩子学习的压力。
6岁,是孩子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孩子学习需要抽象逻辑思维支撑的学习内容,孩子肯定倍感压力。“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这绝不是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提倡的是“适度发展”。因为每个学段的孩子有一岁的年龄差异,孩子学习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伴随孩子的成长,小学4年级以后,这种差异才慢慢缩小。如果让孩子在形象思维阶段去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解决的学习内容,一定会让孩子有“失败”的感觉,得出“我笨”“我怎么不如别人呢?”“小学的学习一定更害怕!”的结论。
中国有句俗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引用到教育,意思就是自信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孩子在合适的群体,就能发挥潜能,闪现特色,获得自信和成功。如果勉强跟在别人的后面,只能做极普通的一员。
话题2:幼儿园是否要教拼音?
一谈到入学,很多家长就会想到汉语拼音的问题,误认为入学前一定要让孩子掌握汉语拼音,这样入小学才能跟得上。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或者说是违反了孩子求知规律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入学后学拼音不难,真正影响孩子掌握拼音的是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因而造成孩子学拼音时容易把外形相近的拼音混淆,因而读错、写错;加之孩子缺乏系统的书写准备训练,而孩子用于书写的时间往往又比较长。所以,在入学前,不应把汉语拼音的认读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应把与此相关的技能学习(空间知觉、观察力、图形判别、书写姿势等)作为重点,等入学学习拼音时,入学的重点就可以放在认读上,花费在书写上的时间就可以节省。良好的空间知觉和观察能力又进一步帮助幼儿准确地认读、记忆拼音,防止混淆遗忘。
幼儿园与小学是不同的教育机构,孩子在其中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如果雷同,孩子上小学后面对的挑战性会降低;如果提前学习,极易让孩子形成依赖的思想,“课内不认真,回家靠家教”。这样的孩子,也会在学习的整个阶段,产生依赖家教的思想,造成恶性循环。在入小学的初期,孩子在汉语拼音学习上不如已经学过的同学,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接受了与能力相宜的挑战,得到了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不知到知”的不断成功的喜悦,这是学习初期非常有益的学习经验。
不教汉语拼音,不代表放弃相关教育。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有许多相关的训练,如观察力、空间知觉力、手眼协调力的训练,听、说的训练等,大班下学期,幼儿园班级还会张贴一些文字或汉语拼音的挂图、卡片,营造文字学习、拼音学习的环境,提高孩子在此方面的敏感性。
话题3:大班孩子课外应该学什么?
大班的孩子回家后,建议开展以下的活动:
大肌肉锻炼。虽然幼儿园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但纯粹的体育活动只有1小时左右。孩子正处在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合适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机能的增长。建议孩子开展些大肌肉的锻炼活动,如协调性运动(骑车、轮滑、呼啦圈等)、柔韧性运动(体操、舞蹈、武术等)、敏捷性运动(球类、扔沙包、猜拳游戏等);
小肌肉锻炼。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小肌肉的发育水平对入学适应尤为重要。线条的流畅、手眼的协调、运笔的轻重、手腕的控制、握笔的姿势……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结果。建议孩子开展一些桌面游戏,如走迷宫、描红、线条画、绣花、剪纸、编织、叠高、弹拨乐器(钢琴、小提琴、古筝等)、50块以上的拼图等;
习惯养成。与孩子一起将回家后的时间划分成若干段,每段不超过30分钟。按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大肌肉小肌肉交替的原则安排活动,一旦计划制定,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只要违反预定计划,就必须接受处罚(停止当天或明天最喜欢的活动)。每天睡觉前,回忆老师布置的任务,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态度。
话题4:孩子要不要学珠心算?
珠心算的学习需要孩子有思维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要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其思维依赖具体形象,大跳跃的学习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力,对孩子的自信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珠心算训练的是孩子快速的加减结果,其中有一些思维的技巧,但更多的是记忆力的训练,是长期“唱数”而获得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孩子数学的学习,除了加减,还有时空、形体等,还有支撑数学学习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如“知什么?”“求什么?”“谁与谁比?”的解题过程分析,这些珠心算是无法实现的。珠心算确实对小学初期的加减学习有帮助,但是四年级之后,在数学中的作用只能是提高加减的速度了。
我反对珠心算的主要原因,一是其超越了孩子的学习范畴,二是训练孩子套题不利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三是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契机,孩子更需要学习这个年龄段应该获得的习惯,萌生广泛的兴趣,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就我目前的了解,还没有听说发展全面或学业好的孩子是学习珠心算的结果,反之,许多高年级优秀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并不出众,因为他们没有压力,他们有许多与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实现了生活中学习、社会中学习的愉快学习目标。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幼儿园的孩子需要的就是在自然、社会的场景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进步。
注:本文为南京鼓楼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幼儿园学小学知识,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孩子幼小衔接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幼儿园家长会的流程,小、中、大班全了!
“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如何做?
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的几种误解
“抓住幼儿园尾巴”的行为值得商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