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启示录242:圣人之教重调和
导读
孔子教育学生也采用标准答案吗?为什么两个同学问他同一个问题,他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孔子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为什么圣人比普通人更擅长调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绝大多数考试试卷都是标准答案。那么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作为万世师表的他老人家,也采用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吗?
《论语》的先进篇里,有一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0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一篇非常小的记叙文,记录了孔门的两位得意门生,问了孔老师同样的问题,而我们伟大的孔子给两位同学的回答,却截然相反。
先是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立刻就去行动吗?就要去实施吗?孔子给他的回答是: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行动呢?
言外之意,你要听听父亲和兄长的意见,要考虑考虑做事对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啊。因为作为儿子要守孝道啊!作为弟弟要守悌道啊!
而孔门的另外一位学霸,冉有也问了一样的问题。听到了和学到了一个道理,立刻就要去行动吗?孔子的回答非常简单:当然,听到了立马就要去行动。
两位同学问了相同的问题,老师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把第三位同学公西华给整懵了。
因为很简单,如果回答子路的话是正确的,那么给冉有的答案就是错误的,所以赶紧过来找孔老师,表达他的困惑。
子路问听到了,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你老人家回答说:有父兄在,不能立刻行动。而冉求问相同的问题,您的回答是:听到了之后要立刻行动。我感觉到非常的困惑,想斗胆的问问孔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子给公西华的回答是,冉求这个人性子比较慢,胆子比较小,做事有点缩手缩脚,所以我要鼓励他勇于进取。
而子路同学胆子太大,性子太急,他一个人的胆儿相当于两个人甚至几个人的胆,勇猛过人,所以我要告诫他约束一下自己,放慢一些节奏,保留一些谦让、退让。
02
我们把三位同学和孔子之间,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来回的互动,详细地读了一遍,理解了之后,就会问自己第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强调标准答案,是不是有很多的弊端?
台湾的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曾经讲过,《论语》中最重要要读懂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五个字。
什么叫“无可无不可”呢?就是没有什么事非得这样做不可,也没有什么事情非不这样做不可,只要合乎义就行了。
那什么叫“义”呢?就是应当嘛!就是适宜嘛!分寸恰当嘛。
就从这一则简短的记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和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差距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最强调的就是一个“变”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绝对不变,但是处理万事万物变化的那个法则、规律却亘古不变。
处理相同的问题,要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确定应对的方案,而不是用一个教条的标准答案,去面对时空条件不同的相同问题。
其实《孙子兵法》中有那么多好的谋略,那么多指导原则,但是最难最难的仍然是一个“变”字,兵法十三篇最难读懂,最难运用的就是九变篇。
所以,我在这里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咱们中国的教育,慢慢会迎来个性化大发展的时代。
因为这几十年来,教育的普及已经解决了数量的问题,现在是要强调质量的问题。
过度的标准化,会扼杀天才,会束缚创造力。以后中国的教育,一定是学校的标准化教育和个性鲜明的社会化教育相结合。
03
读了这则《论语》,还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位圣人的告诫,那就是老子。他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孔子也好,老子也罢,他们都是圣人,圣人都是悟道之人,都是明道、尊道、体道、与道合一,所以他们都善于调和。
子路胆太大,那就想办法给他踩刹车。冉有性子太慢,胆子太小,执行力弱,那就给他踩油门。
所以就从这样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圣人真的是无可无不可,不会拿一个框框,去框天下所有的人。
再深度地引申一下,还可以明白中国文化不是二元对立的。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思想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思想很容易走极端。
而中国人知道,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凡事不绝对,而且好和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很多事情会根据时空条件的不同,而给出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而这种能够根据时空条件,来调整应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恰恰是最难的。
不要讲老外,我们中国人自己能够善于权变的,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整合得恰到好处,也是少数人中的少数人。
其实读了这则《论语》,我们也要像孔子他老人家学习调和,对待学生,对待下属,鼓励也好,批评也罢,都不能太绝对。
一定要帮对方看到时空条件的限制,能够从远和近、人与我、正和反,两方面去辩证的思考,去权衡,去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论语》没有那么难
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第十一·22》
过犹不及
【第248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21章》孔子对同样问题为何做出两样回答?
论语:闻斯行诸?(11-22)
朱东:做好两件事,就能中庸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