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载寺创拳始末之二:师承与创新


    专家、学者经过对博爱唐村新发现的《李氏家谱》、《拳谱》等史料的研究,厘清了太极拳创研的人物、年代、师承、创新及文化渊源,为太极拳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是不是太极拳呢?我们先来看《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说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里的“武功”是什么?如果这种功法是为了养生,他是为了提高自己本身的修为和内功,不是拳,那么何来“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之说?如果是养生功,怎样柔,怎样刚,怎样舍己,怎样从人?再看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很显然无极养生功是一种拳术。三是从《李氏家谱》的记载看:该谱序言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庭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通臂功”,这里的通臂功是指108势通臂拳;再看对李元祯的记载:“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功。”很明显,这里的功就是指拳术、剑术、枪术,而不是什么养生的功法。功,在我们怀庆府还表示武艺的意思。这里的武艺是包括武功修为和拳术层次的高低。从这里可以看到,功,就是拳。三表兄弟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就是太极拳。

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太极拳,并非凭空编造,其所创太极拳是有师承,有理论,有招式,有套路的一系列创新,其主要内容有:

 

(一)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是创太极拳的理论指导

 

李春茂撰于明万历十八年(即1591年)的《无极养生拳论》是一篇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引领习练者探索养生堂奥的一篇充满了辩证法则的理论。现将《无极养生拳论》录之于下: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李春茂字叶蓁[见《李氏家谱》]。李春茂的这篇《无极养生拳论》是见之于谱籍的较突出的养生武术论著。这与流传于坊间的假冒名人,假冒历史的手抄本不同,是一篇撰写时间、地点清楚,载之于谱籍的正式文论。其要旨为“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认为人是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无极养生武功,就是通过武术动作,完全人之阴阳,畅达人的血脉,达到“永人之天年”之目的。通过武术动作,完成阴阳的转化、动静分合、缓急变化达到养生和技击防身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套路创新

 

从《李氏家谱》可以看出,当时流传的太极拳的套路有十三势拳、通背功等。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套路,一是围绕十三势拳所做的套路创新。在陈家,主要有十三势拳头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共五套十三势拳谱。在李家,也存有太极拳套路多种。如陈长兴传杨露禅的拳谱,陈清平传武禹襄的拳谱等拳谱的旧藏本,以及村内四所武校所用的多种拳谱。二是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谱。还有千载八势等养生武功。三是器械创新。博爱县王堡村所传的“王堡枪”也源于千载寺,为太极宫道人董秉乾所传。

 

(三)十三势行功歌和十三势论、打手歌是太极拳理论创新

 

如果说《无极养生拳论》是创太极拳的总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的话,《十三势行功歌》则是个性化了的太极拳理论。它的要旨是强调在练十三势拳时莫要轻视意念的源头在腰隙。演练时要注意虚实、气机、动静、开合,以意领气,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现将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所载之《十三势行功歌》录之于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闾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项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以下残缺]

后世所传王宗岳抄本之《十三势行功歌》和《十三势论》,系王宗岳抄自于李岩的曾孙李鹤林处,并且错讹较多,如第六句:“因故变化视神奇。”王宗岳抄本改为“因敌变化视神奇。”〈辞海〉故①事,②原因。适应各种原因发生变化,才能称为神奇。若改为“敌”其意义就浅显得多了。我们练太极拳的要旨“养生,”技击仅仅是太极拳的功能之一,不谈养生只谈技击,就会把好端端的太极拳运动引向片面。将“故”改为“敌”就把的太极拳的创拳宗旨改变了。又如第十句“腹内闻静气腾然”,王宗岳抄本将“闻静”改为“松静”,其实松静与闻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松静是一般习练者的境界,闻静是练太极拳必达的境界。这是初学初练者经过一段努力,功夫练到一定水平才能体会到境界。第十一句“尾闾中止神贯顶”中正,是对初入门的习练者的一般要求,其作用就是使习练者气机畅达;中止则不然。止,停止;停止即是不动,即是静。只有尾闾中止,才能以不动之身躯,催动动之手足。

《十三势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力意,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李氏流传之《打手歌》为七言八句,较之坊间流传之打手歌多了两句。其全文为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力,形观耄耋能御众。

最后两句把要达到的状态、效果表达的清清楚楚。

 

(四)《太极拳论》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李氏十二世太极宗师李鹤林总结创作了《太极拳论》,这一重要理论著作,把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至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从之形,快能何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识“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14〕

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的训论  李鹤林



李鹤林是李岩的曾孙,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太极拳论》,是他总结太极养生武功的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武术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而创作的独得之秘。武林中一介武夫随处可得,但文武兼备,有学识、有修养、有功夫、品学兼优的人才难得。王宗岳乾隆年间在唐村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深得李鹤林的赏识。于是李鹤林倾囊相授,将祖传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打手歌》以及自己的《太极拳论》均传授给他。

舞阳县在河南南部,据《李氏家谱》记载,从李氏十世李元臣(李仲次子)起,李氏家人便在那里“传拳育弟”开设盐店,李鹤林晚年时将盐店交其子李永达经营。

王宗岳与李永达系师兄弟,王宗岳教书之余也常到舞阳李家盐店与师兄弟们切磋技艺。李永达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嘉禄在焦作开煤矿,次子李嘉臻、三子李嘉际[大请翰林阎翠峰的塾师]曾先后在舞阳开盐店。后来,舞阳县知县武澄清在李家盐店得到了李鹤林传授给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后由其弟弟武禹襄、外甥李亦畲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太极拳谱》《太极拳论》的各种版本。但是,只有李鹤林才是该论的真正主人。

近年来,各种资料上都说《太极拳论》是王宗岳所作,怎么现在有成了李鹤林所作呢?其证据如下:

[1]《太极拳论》是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在唐村习武堂的训论,时间是二月二日。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复苏的日子。在农村,只有过了这一天才表示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在新春伊始,李鹤林作为一位武林宗师,总要对学员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太极拳论》就是李鹤林在讲武堂对学员所作的训论。以前,不象现在,讲话大由秘书代劳,没有秘书写讲话稿的习惯,都是讲话者自己动手。特别是作为训论,必须是亲自动手。因此,《太极拳论》绝非别人代庖。从时间上看,王宗岳是当年才来唐村的不具有拿出作品的时间时空。

[2]《太极拳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才产生的。有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有《十三势总歌》、《打手歌》、《十三势论》等武术著作的铺垫,才产生了《太极拳论》。《太极拳论》虽然只有寥寥几百字,其所总结的却是太极拳由创拳到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这种经验,只有陈李两家才能具备。王宗岳是乾隆52年才到唐村的,没长时间的积累,他是写不出来那样的文章的。

[3]《太极拳论》是深厚的哲学思想积累和道家理论的修养的集锦。这种思想和修养,是千载寺、三圣殿、太极宫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经验的积累,是三教合一之后,将儒、道、释的思想,与《易经》相融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决养生和技击的问题所谱的新的篇章。在这方面,李氏可以说是家学渊源。远的不说,仅从李氏第八代李春茂算起,到李鹤林已传了五代.李氏从始祖到第十世共有文武双修的61人,其中拳师28人,到第十四代,拳师更多。他们的丰厚的素养,将武术的理论和实践与儒、道、释三教理论相结合,与《易经》相结合,在武术的理论实践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这是王宗岳所不具备的。因此,王宗岳是写不出《太极拳论》的。

[4]写《太极拳论》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据地方志记载,李鹤林为清乾隆41年贡生,千载寺又有尊崇儒教的光荣传统。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从第四代到第九代,共有庠生18人,贡生9人,举人1人,进士2人。可见,李鹤林的文化素养应当相当深厚。这也是他能够写出《太极拳论》先决条件。王宗岳虽在唐村教过书,但没有任何他的学历的记载。因此,说《太极拳论》就是王宗岳写的就有些轻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说太极拳起源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
王宗岳《太极拳谱》寻根探源魏美智
发现王宗岳研究的新史料
惊世骇俗的大明万“歷”拳谱
博爱唐村千载寺与太极拳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